開箱
-
SanDisk Extreme PRO 1TB外接式固態硬碟實測開箱,兼具高效能與穩定性的優質行動SSD!
工作來匆匆去匆匆,隨時隨地在各種環境下、一刻也不得閒的忙碌工作者們,對於資料備份的需求不光要快、還要穩定而且有保障,SanDisk Extreme PRO便是一款能夠陪伴玩家上山下海的產品。 為了克服外在環境的各種狀況,其機身的裡外設計上都下足了功夫,招牌的吊牌外型上能夠方便玩家使用掛勾、吊繩等將其固定在背包、行李上,防止玩家在外出或異鄉工作的時候,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而遺失最重要的寶貴資料。 同時為了確保機身的耐用度可以經得起戶外風吹日曬的考驗,鋁製的外殼還特別包覆了軟質矽膠,能夠達到抗刮傷、磨損的效果。除此之外,面對電子產品最害怕的水分(入水、潮濕),還通過了IP55的防水防塵認證,哪怕是整顆硬碟掉入水中,也只要輕輕撿起將其擦乾就能繼續使用,加上原廠提供了長達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為產品更添保障。 在連接方面,也同樣不負其挑戰極限之名,為了達到更全面、高效率的傳輸要求,SanDisk Extreme PRO Portable SSD使用的USB Type C介面能夠與Android、iOS等行動裝置連接,且其通道頻寬達20Gbps的USB Type C 3.2 Gen 2X2介面,讓行動硬碟的讀取速率來到2,000 MB/s,因此不論是在電腦上的文件、還是手機拍攝的大量照片、4K高畫質影片,SanDisk Extreme PRO Portable SSD能以極高的效率完成傳輸,讓備份不再是影響作進度的最大阻礙。 在容量的選擇上,SanDisk Extreme PRO Portable SSD捨棄了GB等級的容量,最小單位直接從1TB起跳,並提供最大4TB的版本可供選擇,為高、戶外攝影師、多媒體工作者提供更為充足的容量空間。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LnMVzFQVXA SanDisk Extreme PRO 產品形象影片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還在猶豫此時有線勝無線?13支無線電競滑鼠說給你聽 — 下集《現身說法篇》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討論過無線電競滑鼠的XXXX,因此不來點實機介紹似乎有點說不過去,小編這裡精挑細選了13支無線電競滑鼠,來自世界各地,有適合靈敏型玩家的「超輕量級選手」、也有具備數顆巨集鍵來執行多重指令的軍師型、也有左右開弓的「對稱型打者」,不過小編腦力有限,或許有幾支玩家們的「愛鼠」成了遺珠之憾,這就請各位玩家多多包涵啦。 但小編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最強、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無線電競滑鼠,當然,只有介紹還是不太足夠,因此小編對每支滑鼠都做了輪詢率與反應速率的測試,讓無線電競滑鼠不再因為延遲率而失寵。 作為電競先鋒的ROG,對於無線電競滑鼠的研發當然十分有一套,在CES 2021上,ROG發布了一系列電競裝備,其中有一支無線電競滑鼠,名喚ROG Gladius III Wireless,就是讓玩家們引頸期盼的其中一項電競裝備。 Gladius III Wireless的體積為12.6 cm x 6.7cm,說起來算是偏大型的右手專用滑鼠,但重量僅有89公克,對比舊款Gladius II Wireless輕了30%,無論玩家習慣哪一種滑鼠握法,重量的減輕絕對能夠代來更流暢的操作。 而在Gladius III Wireless的左側有特殊設計的ROG雷雕圖騰,除了提供RGB炫彩燈效外,還加強了防滑性與握持感,使用起來加倍穩固;Gladius III Wireless不具備繁雜的按鍵配置,採左、右、中、側面2鍵加上中鍵後的DPI鍵,共6顆按鍵的典型按鍵配置,對於我們這些超業餘電競玩家而言,可說是再好不過的設置。 Gladius III Wireless更具備了第2代獨家可更換微動開關插槽,讓玩家們能隨時視使用習慣與偏好、快速在5-Pin光學與3-Pin機械微動開關之間作更換,也能汰換損壞的微動開關,延長滑鼠使用壽命。而在鼠腳設計方面,ROG也有一套研究理論,Gladius III Wireless的鼠腳採完整的圓形切割而成,並採用100% PTFE(鐵氟龍)所製,用以提升滑動的流暢度。 底部除了鼠腳的特別設計之外,也能發現Gladius III Wireless採用了電競級 19,000 DPI 光學感測器,靈敏度可以軟體調校至高達 26,000 DPI,並具備50G加速度,提供每秒400英寸的追蹤速度,加上其1,000 Hz的輪詢率,讓Gladius III Wireless的響應速度絕對不輸給有線電競滑鼠,而在響應速度之後,對FPS類遊戲最至關重要的滑鼠IPS數值,Gladius III Wireless最高速度可達400 IPS,4者具備,讓滑鼠不會在畫面中出現掉幀的情況。 由於沒有線材的限制,無線電競滑鼠在連結上便有更多的選擇性,Gladius III Wireless有3種連線模式,分別為:讓無線和有線沒有差異的2.4 GHz連結模式、典型的、具備超高續航力藍牙連結模式、以及能夠邊使用邊快速充電的Typc-C有線連結,讓玩家們能夠在不同的使用情況下,以最完美的姿態使用Gladius III Wireless。 電競部品的基本標配就是RGB燈效,ROG作為RGB燈效大師,在Gladius III Wireless也是下了一番苦功,除了基本的滑鼠掌貼區有信仰之眼的RGB燈效之外,中鍵滾輪也有絢麗的RGB呈現,而帶有ROG雷雕設計的左側部位,則有類似電影《駭客任務》的流動感RGB燈效,相當酷炫。 在測試方面,Gladius III Wireless在官方所給的數據具備1,000 Hz的輪詢率,而我們透過Mouse Rate Checker程式來看輪詢率的穩定度,在程式所回報的數據當中可以發現,雖說CPU效能也有一定的關係,但Gladius III Wireless的輪詢率基本上都在50Hz內浮動,可說是相當穩定。 接著透過MousePlot程式來看,將Gladius III Wireless設定為400 DPI時,大抵上都維持在1,000 Hz上下,但卻在500 Hz至1,200 Hz之間浮動,而設定為1,600 DPI時,浮動的幅度就變小許多。 看到反應速率這塊,設定為400 DPI時,Gladius III Wireless基本都維持在1ms之間,雖有時會飆至2ms,但次數並不高,再來將DPI調升至1,600,則會發現,反應時間提高至1.Xms、2ms的次數變多了,不過大致上還是在1ms上下浮動。 既然ROG無線電競滑鼠的產品這麼多,只選一支的話似乎太少了,於是小編又挑了一支ROG Spatha X無線電競滑鼠,由於ROG Spatha X有側翼的設計,光以肉眼來看,知道比ROG Gladius III Wireless略大了些,而ROG Spatha X實際體積為13.7cm x 8.9cm,的確是比ROG Gladius III Wireless大上了一號,而重量更是高達168公克,使用起來有宛如泰山的穩固,好處是,游標不會突然飄移。 由於ROG Spatha X共具備12顆可編程按鍵,以致於左側方面,僅有靠近底端的部分有防滑設計,但可不是因為如此,就會失去抓握力,在小指剛好抓住ROG Spatha X的右側部位,ROG設計了一個以矽膠製成的特殊刻紋面,確保了手掌對滑鼠的掌控力。 適才提到,ROG Spatha X具備12顆可編程按鍵,左右鍵分別為ROG獨家可更換微動開關,以及中鍵滾輪與DPI鍵,在左側拇指抓握區設有6顆按鍵,分別内建的功能設定為:音量增減、靜音、Win開始鍵與獨特的狙擊鎖定,而控制網頁前後的功能鍵則設置在左鍵的邊緣,以規則來看,應該是改以食指操控。 ROG Spatha X的底部鼠腳和Gladius III Wireless採用相同設計,為100% PTFE(鐵氟龍)所製,用以減少摩擦阻力,來提升滑動流暢度;當然,你以為ROG Spatha X重達168公克,它就失去了操作的靈動性嗎?不,ROG Spatha X亦係採用ROG的電競級光學感測器,具備19,000 DPI、50G的加速度、最高速度可達400 IPS,任何一種類型的電競遊戲,使用ROG Spatha X,不僅能夠緊緊握住這穩若泰山的滑鼠,還能牢牢掌握住戰場的每一分勝機。 連結方面,ROG Spatha X所具備的雙模連結能力也相當單純,玩家們可以依照需求使用最高性能的RF 2.4 GHz無線模式、或是採用隨附的Type-C連結線,變成經典的有線電競滑鼠。 而身為外貿協會幹部的小編認為,不對稱的設計、與12顆可編程按鍵都不是小編愛不釋手的原因,最炫炮的還是ROG Spatha X那個尊爵不凡的鋁合金磁吸式充電底座,能夠讓玩家的ROG Spatha X在充電時,也能搖身一變,變成點綴你家裡電競空間的一環。 如此炫炮的ROG Spatha X當然不可少了RGB燈效,除了掌貼處的信仰之眼、與滾輪的傳統RGB燈效設計外,在左側拇指抓握區的6顆按鍵與按鍵之間的縫隙,也有RGB線條的設置,甚至那個鋁合金充電底座的充電指示燈,根本就不單單只是指示燈,根本能夠當作ROG Spatha X RGB燈效展示的最後一塊拼圖。 在Mouse Rate Checker程式中,我們可以發現,ROG Spatha X的輪詢率也大抵落在官方所給的1,000 Hz上下,雖說浮動數值有些大,但基本數值都沒有掉至500 Hz以下。 在MousePlot測試方面,設定為400 DPI時的ROG Spatha X,輪詢率基本上相當穩定,1,600 DPI時,ROG Spatha X的數值浮動也具有一定水準的穩定性;而在400 DPI時的反應速率,也維持在1ms上下,雖有時會波動至2ms,但某方面來說,其實可以說是相當穩定,而調至1,600 DPI之後,浮動的數值就變多了,不過大致上還是維持在1ms反應速率,雖說量化後的數據,有些微的浮動,但實際使用其實並不會有太大差異。 這支Logitech G PRO X SUPERLIGHT為羅技PRO系列旗艦產品之一,可以說是PRO WIRELESS的進階版,承襲低調消光黑設計,並且無搭載任何RGB燈效,降低目光被受到的干擾。 實際尺寸為高/寬/深 125/63.5/40 mm,屬於一般較瘦長型滑鼠,左右對稱加上人體工學的設計,讓左右手握感都相當貼合、舒適,與PRO Wireless不同的是PRO X SUPERLIGHT整體按鍵佈局更加精簡,取消了右側側鍵讓滑鼠正面全按鍵僅剩5鍵,連一般DPI鍵都無設置,這樣一來玩家在操作時能大幅避免誤觸情況,不過對於左手玩家來說可能就需要稍微習慣一下側鍵位置。 在重量上,Logitech G PRO X SUPERLIGHT更加輕量化至400 IPS、>40G加速度以及高達25,600 DPI,更能以每段50 DPI來微調,比一般電競滑鼠還要更加精細。 而在連接部份,採用的是自家LIGHTSPEED無線技術與Micro USB有線連接,雖說不像部份電競滑鼠有內建藍牙,不過滑鼠本身有做接收器收納槽,基本上支援大部分USB Type-A裝置,攜帶外出也是便利性也已經足夠。 續航力方面,PRO X SUPERLIGHT可持續使用高達70小時,另外除了有線充電之外,也支援了自家POWERPLAY無線充電系統,只要搭配內建POWERPLAY的滑鼠墊,或許用到要換滑鼠都還沒拆過隨附的Micro USB線呢。 G502 LIGHTSPEED為羅技G系列中高階產品之一,繼承G502獨特前衛的造型設計,搭配自家LIGHTSPEED技術而成的無線電競滑鼠,實際尺寸為高/寬/深 132/75/40mm,配上不對稱人體工學設計,屬於較偏大的右手滑鼠類型,按鍵佈局上相當豐富,全鍵共11顆按鍵可獨立調整,每顆快捷鍵觸感相當鮮明、易判別,加上有效隔開一般手指放置位置,因此不太容易有誤觸情況發生。 比較特別的是,G502 LIGHTSPEED在滾輪上的設計特別用心,除了一般的中鍵以外,將滾輪左右推也分別是一組快捷鍵(預設為向左/右捲動),在一般滑動頁面上相當方便、順手,而另一項特色是玩家們可透過滾輪後方這顆按鍵來切換滾輪段落感,一段為滑順、流暢無阻力的手感,另一段則是提供相比一般滑鼠還要鮮明的段落回饋,整體手感相當特別。 感測器部分G502 LIGHTSPEED採用的是自家HERO感測器,提供>400 IPS、>40G加速度並提供高達25,600 DPI,並能以每段50 DPI來微調,比一般電競滑鼠還要更加精細。 連接部份採用自家LIGHTSPEED無線連接技術與Micro USB有線連接,雖然沒有常見的藍牙模式,不過滑鼠本身有做接收器收納槽,基本上支援大部分USB Type-A裝置,攜帶外出也是相當便利。 另外在續航力方面,G502 LIGHTSPEED最高可持續使用60小時(有開燈校48小時),另外除了有線充電之外,當然也支援了自家POWERPLAY無線充電系統,搭配相對應的滑鼠墊即可直接於鼠墊上充電,整體便利性大幅提增,也減少忘記充電的窘境。 G502 LIGHTSPEED實際重量為114g,屬於較穩重型滑鼠,另外更可搭配隨附砝碼增重達130g,適合需要穩定滑移的玩家們。 RGB燈效分為兩區塊,其一是側邊電源三段顯示處,而另一處則是LOGO位置,整體呈現不會過度浮誇,反而是一種畫龍點睛的視覺效果。 既然都在挑選無線電競滑鼠了,那怎麼能錯過1998年以推出Boomslang電競機械滑鼠起家的Razer呢?那麼就來支Razer Basilisk Ultimate吧! Razer Basilisk Ultimate 13cm x 6cm的體積是最典型的尺寸,加上107公克的重量,左右兩側也設有大面積的矽膠親膚材質,不僅在與手掌的貼合感上相當合宜,拿捏的觸感也相當適中,手滑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 當然,Razer Basilisk Ultimate也具備了相當多元的11顆可編程按鍵,除了基本的左、右、中、左側前後兩鍵以外,中鍵滾輪不僅能往下點擊,還延伸出了向左向右2種按鍵,而中鍵滾輪後方的DPI鍵也分作2顆,在DPI的調整上相當方便,除此之外,左側前端還設置了一個凹槽,可以加裝按鍵片,玩家們可以先行設定一個DPI值,再按下這個鍵片,便能暫時在這DPI值下使用滑鼠,對FPS類遊戲來說,可說是極大助力。 在許多需要透過中鍵滾輪來切換武器的電競遊戲中,滾輪順不順手變成了很重要的關鍵,一般而言,大部分滑鼠的滾輪阻力都在出廠前設定好了,但在Razer Basilisk Ultimate底部有一顆Resistance的自訂滾輪阻力鍵,玩家們可依照手感與需求來設定,讓在遊戲裡的操作能夠更加精準。 身為Razer旗艦級電競無線滑鼠,Basilisk Ultimate當然也具備了Razer Basilisk Ultimate使用的是Razer全新的 Focus+光學感測器,DPI最高可以調整至20,000、最快速度達到650 IPS,最快加速度則為50G,Razer的核心力量必然可以成為玩家們在戰場上的絕佳助力。 連結方面,Razer的HyperSpeed無線技術根本是標配,官方稱之比其他既有的無線技術還要快25%,加上不僅擁有最基本的標準2.4 GHz無線模式,還能接上Razer獨特的SpeedFlex纜線,搖身一變變成有線電競滑鼠,可以邊充電邊享受來自戰場上的快感。 對比Basilisk Ultimate的剽悍外型,充電座的小巧玲瓏就顯得可愛多了,但這兩方並不衝突,除了能為Basilisk Ultimate充電之外,還能收納2.4 GHz接收器,假設玩家們有兩顆滑鼠,一顆工作用、一顆電競用,那麼這個收納功能就相當方便,因為Basilisk Ultimate的接收器相比他款還要來的小一點,讓玩家們不怕粗心不怕遺失。 Razer在RGB燈效的把戲上也是玩得有聲有色,玩家們可以利用1,680萬種可調色彩與動態效果能在Razer LOGO字樣、左右鍵邊緣處、中鍵滾輪之間作點花樣,展現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 基本上來說,無線電競滑鼠的輪詢率,大部分都設置為1,000 Hz,而透過Mouse Rate Checker來回滑動偵測來看,Basilisk Ultimate的輪詢率波動相當地低,可說是非常穩定。 換到MousePlot程式上,將Basilisk Ultimate的DPI數值設定為400的時候,可以發現Basilisk Ultimate的輪詢率仍然維持在1,000 Hz的基準線上,雖然落點的波動還是有些小插曲,而調升至1,600 DPI之後,仍然有這類情事發生,但毫秒與毫秒之間的落差,人體極難感受,總歸而言,是瑕不掩瑜。 無論是400 DPI還是1,600 DPI,Basilisk Ultimate的反應速率都有一定的規律,從0.X毫秒到2毫秒都有,但依舊是在1毫秒的基準上浮動,某方面來說,穩定度也是相對地高,小編仍然是那句老話,毫秒的差異人體不好感受,這點細小的差異基本上不影響實際操作。 滑鼠輕量化的設計不僅能帶來更靈巧的操作,對手腕的負擔也會降低許多,身為電競專門戶的Razer當然也推出了一款Razer Viper Ultimate,將以12.6cm x 5.76cm的體積、74公克的超輕量級設計,帶領玩家進入「點滿敏捷」的操作領域,左右兩側也裝設了充滿顆粒的矽膠抓握區,讓Razer Viper Ultimate不會因為超輕量化的設計,而失去掌握。 Razer Viper Ultimate共有8顆可編程按鍵,除了典型3鍵左、右、中之外、DPI調整鍵設於底部,嫌麻煩的玩家可以透過Razer Synapse專屬程式來作更細微的調整,而左右對稱設計的Razer Viper Ultimate,在兩側都各設了2顆可編程按鍵,讓左手和右手都能舉起人民的法槌…啊不是,讓左、右撇子都能輕鬆操作。 擁有20,000 DPI,精準度高達99.6%,且Razer中高階電競滑鼠都具備了獨家Razer Focus+光學感測器,加上Razer Viper Ultimate的最快速度為650 IPS、最快加速度為50 G,讓滑鼠游標能夠與手部動作幾乎達到同步,甚至只是不小心碰到,Razer Viper Ultimate也能精準地呈現游標動作。 Razer專屬的HyperSpeed無線技術,加上最穩定的2.4 GHz連線模式,讓Razer Viper Ultimate與電腦之間的訊號傳輸毫無壓力,透過特製的SpeedFlex纜線,還能在忘記充電時,化身成有線電競滑鼠,不會因為一時的粗心而導致與戰友的擦身而過。 精緻簡約的充電座也不占玩家的桌面空間,透過1,680萬種可調RGB燈效顏色,甚至還能當作裝飾,來加強玩家們自身的電競環境,也因為小巧的設計,讓玩家們能夠掌控Razer Viper Ultimate無線電競滑鼠,不受障礙地在桌面上作出一次次的精采美技。 除了充電座上的燈效以外,Razer Viper Ultimate也相當低調沉穩,只在掌貼處設計了一個Razer標誌燈效,就如其名Viper蝰蛇一樣霸氣不外露,但一出手就是絕對勝機。 現階段標榜著電競的無線滑鼠們,大多會以1,000 Hz的輪詢率作為基本門檻,經小編透過Mouse Rate Checker測試之後,Razer Viper Ultimate的輪詢率當然也在這道門檻間上下浮動,人類是有生命的,因此經由雙手所操控的Razer Viper Ultimate,雖說擁有輕微的輪詢率浮動值,但那也能算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而「電競遊戲」不就是最激情、最熱血的嗎? 接著看到MousePlot程式上,無論是400還是1,600這2種常見的DPI設置,都不難發現,Razer Viper Ultimate擁有高超的穩定性,就連意外的浮動值,也是相當穩定。 在反應速率的測試上,Razer Viper Ultimate的表現也是相當驚人,在400與1,600 DPI 2種設置之下,都能壓縮在1.5毫秒以內,浮動數值的差異相當地小,穩定性極為傑出。 知名電競潮牌CORSAIR所推出的這隻DARK CORE RGB PRO為旗下旗艦無線電競滑鼠之一,整體鼠型設計以及約莫長寬12.7x6.6cm的大小,屬於偏大的右手專用滑鼠,小手玩家用起來可能會覺得稍大了些,不過對於大手玩家來說是剛剛好,配上兩側偏細緻的磨砂材質以及滑鼠後半部較親膚材質設計,不管是握感還是觸感都相當不錯。 整體重量約莫140克算是穩重型滑鼠,也因此無額外提供砝碼讓玩家調整重量;包含左、右、中鍵整顆滑鼠有8顆按鍵,但不管是左鍵旁的DPI快捷鍵還是側鍵的位置都恰到好處,不容易有誤觸情況發生。 滑鼠右側可更換原廠隨附的小側翼,讓小拇指可以安穩的擺在側翼上,整體舒適度再加分,採用磁吸拆裝方式也相當便利,另外2.4G接收器也隱藏於小側翼之中,靈活運用收納空間,讓玩家輕鬆將滑鼠攜帶外出。 從底部即可看到鼠腳分布廣泛,而DARK CORE RGB PRO採用的光學感測器為PAW3392,提供高達18,000 DPI(最低100 DPI),更搭載2,000Hz超高輪詢率技術,是一般滑鼠的2倍之高;DARK CORE RGB PRO提供自家的SLIPSTREAM 2.4G、藍牙以及TYPE-C USB有線共三種連接模式,依照不同使用需求可任意於底部切換。 此外,續航力的部分據官方表示2.4G模式開啟RGB燈效下約16小時,關閉燈效約36小時,藍牙模式的部分開啟RGB燈效約18小時,關閉燈效約50小時。 RGB燈效呈現區塊算是相當豐富,包含LOGO、滾輪、側鍵旁線條、後下方兩側線條位置總共有8處區塊可獨立調整,搭配DPI指示燈(可更改顏色)、電源指示燈,整體滑鼠的燈效表現相當亮眼。 實際測試部分,由於DARK CORE RGB PRO RGB可調至2,000Hz輪詢率,小邊就分一般常用的1,000Hz與2,000Hz來測試。 這支同樣由知名電競潮牌CORSAIR所推出的KATAR PRO WIRELESS電競滑鼠,屬於海盜船中較親民的入門滑鼠之一,尺寸約落在長寬11.5x6.4cm,屬於較中庸的大小,而對稱式設計可用於左右兩手(但側鍵僅有左側),配上磨砂質感材質,讓滑鼠有不錯的抓握感也不容易沾染指紋,而整體造型上屬於較平庸、低調的設計,除了唯一的指示燈之外沒有多餘的RGB燈效。 滑鼠重量約在96克,沒有提供額外砝碼來調整重量,適合不喜歡太重也不喜歡太輕的玩家們;而從底部可看到鼠腳屬於較普遍的分布方式,不過占比面積還不錯,滑移也夠順暢;感測器部分,KATAR PRO WIRELESS採用的是PAW3325,提供高達10,000 DPI(最低200 DPI);連接模式則提供自家的SLIPSTREAM 2.4G、藍牙兩種無線連接方式,在家打電動或外出連接攜帶裝置辦公都沒問題。 因為無設置連接埠關係,KATAR PRO WIRELESS並非使用大部分常見的內建電池,而是採用一顆AA(3號)電池來供電,官方表示在2.4G模式連續使用可提供長達135小時續航力,雖說需要更換電池這點有些許麻煩,不過以長期來看就不用擔心電池壽命問題而需要換掉整隻滑鼠,可以說是有好有壞。 台灣電競老字號曜越thermaltake,對電競市場可說是擁有莫大的熱情,先別說電競產品的研發,單單是在2010至2014年期間,曜越太陽神電競戰隊的成立,就不得不佩服。離題了,我們來看看這支thermaltake 幻銀 Argent M5 RGB無線電競滑鼠吧! Argent M5 RGB為左右手通用設計,具有8顆可編程按鍵,基本5鍵以外,左右兩側都各帶有2顆側鍵,而DPI鍵同樣也設置於中鍵滾輪後方,有意思的是,不同於其他廠牌的塑膠、橡膠滾輪,Argent M5 RGB的滾輪採鋁合金製,觸感絕佳以外,還在全啞光的機體設計上兼顧了科技與時尚。 並使用PIXART PMW-3335光學感測器,能在100至16,000 DPI之間作調整,最快加速度為400 IPS、最快加速度則為40 G,按鍵開關更是採用Omron微動開關,按鍵回饋的力道相當適中,也能確保其使用壽命,更是內建了64KB快閃記憶體,讓玩家能夠在各類型遊戲之間,自由切換Argent M5 RGB的戰鬥設置。 連結方面,Argent M5 RGB更是一款三模無線電競滑鼠,除了2.4 GHz的強大低延遲支援外,還具有低功耗技術的藍牙5.0連結,假設玩家們忘記充電的話,也能透過連結線,轉換成有線電競滑鼠,還支援了12v/800mA快速充電模式。 RGB燈效也能透過TT iTAKE軟體,在1,680萬種顏色裡自由更換,適才提到的鋁合金滾輪,在其內圈上也有附帶RGB燈光效果,除了觸覺的絕佳體驗外,連視覺也是一等一的,值得一提的是,Argent M5 RGB還支援Razer Chroma系統,進行燈效連動。 Argent M5 RGB的輪詢率,能在1,000、500、250、125 Hz之間進行調整,預設為1,000 Hz,接著透過Mouse Rate Checker評測,設定在1,000 Hz輪詢率的Argent M5 RGB,雖依舊有小幅度的波動,但不難發現,基本都維持在100 Hz以內的可接受度。 換到MousePlot上,Argent M5 RGB的表現也相當傑出,從輪詢率測試一環來看,在設定為400 DPI之下,截圖上綿密的藍點佈滿了整條代表1,000 Hz的基準線,雖數值略有跳動,但基本上瑕不掩瑜;而1,600 DPI的設置,也依舊穩定,即便有浮動,但浮動的間隔、數值都相當平穩。 接著看到反應速率這一塊,和測試輪詢率所得到的結果,看起來似乎有那麼點相像,藍點一樣佈滿了1毫秒的基準線,最高有衝到2毫秒的反應速率,但1毫秒與2毫秒的差距,人體幾乎感覺不到;1,600 DPI的調整也是如此,與輪詢率一樣的狀況,浮動間隔與數據都有一定的規律,穩定性奇佳。 知名電競品牌HyperX近年來也逐漸進攻電競周邊市場,在無線滑鼠上推出了這隻PULSEFIRE DART WIRELESS,滑鼠尺寸為長/寬/高 124.8/43.6/73.9mm,算是較一般的大小,人體工學的設計屬於右手專用滑鼠,配上霧面塑膠搭配兩側防滑布面軟墊,整體握感、觸感都相當舒適,以小編的手型來說貼合感也不錯。 PULSEFIRE DART WIRELESS無額外配置砝碼空間來調整滑鼠重量,畢竟本身重量已經來到150克(含線),屬於較穩重型的滑鼠,適合需要穩定度的玩家;從底部可以看到屬腳配置於3個區塊,算是一般占比面積,但滑移依然順暢,而感測器採用的是Pixart PMW3389,可提供高達16,000 DPI、450 IPS與50G加速度。 另外連接模式僅2.4G與USB Type-C有線連接,加上滑鼠本身沒有另外做接收器收納槽,雖說相較其他雙頻滑鼠,PULSEFIRE DART WIRELESS較適合在家中使用,不過這種分離式線材設計在擺佈、攜帶還是比有線滑鼠方便許多。 PULSEFIRE DART WIRELESS續航力可達50小時(關閉LED燈效可達90小時),整體續航力相當不錯,充電方面除了有線以外,更搭載了Qi認證無線充電,可搭配Qi無線充電板直接為滑鼠充電,相當方便,而官方本身也有推出ChargePlay Base Qi無線充電版,可一次為兩台裝置充電。 由知名電競潮牌SteeslSeries所推出的RIVAL 3 WIRELESS電競滑鼠,屬於無線滑鼠中較親民的入門款式,尺寸部分長度為120.6mm,寬度58.3mm(正面)/67mm(背面),高度則是21.5mm(正面)/37.9mm(背面),整體屬於較中型的滑鼠。 對稱式的設計適用於左右手(但僅有左側有測鍵),雖然會犧牲些舒適度,不過滑鼠整體人體工學弧度設計還算是貼合小編的手,配上磨砂材質讓整體抓握感相當不錯;另外比較特別的是SteeslSeries的無線滑鼠在進入睡眠模式後,需任意點擊滑鼠按鍵才能喚醒滑鼠,這點可能需要稍微習慣一下。 滑鼠重量為106克,屬於較一般的重量,無提供額外砝碼來讓玩家調整重量;從底部可以看見鼠腳分布主要分為三區塊,看似一個笑臉般的造型,增添些許淘氣氛圍,而RIVAL 3 WIRELESS採用自家TrueMove Air光學感測器,提供高達18,000 CPI(DPI),IPS為400(在SteelSeries QcK鼠墊上),加速度來到40G;連接模式提供了2.4G與藍牙5.0兩種方式連接,不管是在家打電動還是外出連接攜帶裝置都沒問題。 因為無連接埠的關係,RIVAL 3 WIRELESS使用了兩顆AAA(4號)電池來供電,特別的是電池不一定要裝滿,僅裝一顆也能正常使用,玩家們也可以透過少裝一顆電池的方式來稍微減輕重量(僅裝一顆電池重量約96g)。 此外在續航力部分,官方表示透過使用藍牙或高電源效益模式,可讓RIVAL 3 WIRELESS達到400+小時超長續航力(2顆電池),雖說要換電池會比較麻煩,不過以長期來看就不必擔心電池壽命問題。 SteelSeries這隻AEROX 3 WIRELESS從外表看去明顯就能看出它與眾不同之處,獨特的打孔外殼在維持堅固性下達到輕量化的效果,讓滑鼠重量減重至僅66克,相當輕盈,尺寸部分長度為120.55mm,寬度57.91mm(正面)/67.03mm(背面),高度則是21.53mm(正面)/37.98mm(背面),整體屬於較中型的滑鼠。 鼠型設計屬於較圓弧的對稱式設計,左右手皆可使用(但僅有左側有側鍵)搭配磨砂材質,讓整體握感、觸感都相當不錯,撇除打孔設計,乍看上去很相似自家另一隻RIVAL 3 WIRLESS電競滑鼠,另外如同RIVAL 3 WIRLESS一樣,在睡眠模式下需任意點擊按鍵才能喚醒滑鼠,這點可能需要稍微習慣一下。 而官方也知道玩家們會擔心這種打孔外殼容易受到外在因素而損毀,官方在內部電路板上都添加了塗層讓AEROX 3 WIRELESS通過IP54防護等級,有效防水、防塵、防汙、防油及防毛皮等,。 為了輕量化就連底部也是採用打孔設計,鼠腳的部分採用圓形設計,分布於4個角落,面積雖然看似小了些,不過在輕盈的配重下,整體滑移相當流暢。 而AEROX 3 WIRELESS採用自家TrueMove Air光學感測器,提供高達18,000 CPI(DPI),IPS為400(在SteelSeries QcK鼠墊上),加速度來到40G;連接模式提供了2.4G、藍牙5.0與有線連接共三種連接方式,滑鼠內無設計接收器收納槽,所以外出使用還是以藍牙為主。 Roccat,係來自德國、歐洲首屈一指的電競品牌,其創新的研發技術,在性能與使用者舒適度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性,不僅如此,機體的外觀設計,也有獨到的美學風格。 本款Roccaat KAIN 202 AIMO便是如此,擁有潔白無瑕的純白啞光設計,採用anti-wear耐汗技術,兼具耐用與抗污,12.4 cm x 6.5 cm的長寬設計、重量為105公克,屬中量級選手,操作起來,無論是手感、靈活性都還是相當得宜。 更有獨家精心研發的泰坦微動開關,為滑鼠的點擊機制,立下了新典範,內部韌體還採用了智慧演算法,來改良訊號傳輸,大幅提升點擊速度,而在外部按鍵的設置上,KAIN 202 AIMO沒有繁複的設計,按鍵採典型5鍵+DPI鍵的模式,雖然簡約,但什麼都有,讓玩家們能在分秒必爭的虛擬戰場裡衝鋒陷陣。 現階段無線電競滑鼠的標配,幾乎都是以1,000輪詢率作為標竿,KAIN 202 AIMO也是如此,並採用PixArt owl-eye光學感應器(PMW3335),最高可調整至16,000 DPI,並具有400 IPS、40 G的「敏捷屬性」,並配合上提升智慧演算法所帶來的、提升16毫秒的點擊速度,讓玩家們在戰場上所下的指令,總能先別人一步。 在連結方式上,KAIN 202 AIMO也是使用最典型的模式,2.4 GHz紅外線連結配合PixArt的最新無線設計,功耗更低、但卻不失精準度,就算玩家們不是「電量精算師」,還能透過USB連結線,讓KAIN 202 AIMO變身成有線電競滑鼠,使用上完全無縫接軌。 電競部品有RGB燈效已經是約定俗成的事了,透過ROCCAT SWARM,KAIN 202 AIMO也有1,680萬種顏色可供玩家調配,讓掌貼區的冰豹LOGO炫彩流動,仿佛芬蘭神話中萬年冰封的冰豹眼眸。 在Mouse Rate Checker中,KAIN 202 AIMO的輪詢率相當平穩,僅有些微的波動幅度,基本維持在1,000 Hz上下,十分穩定。 而在MousePlot評測程式上也是如此,400 DPI設置下的輪詢率,也很有規律地在1,000 Hz上下波動,基本沒有掉得太多;調升至1,600 DPI後,與400 DPI的情況一樣,波動的規律相當平穩,但無線電競滑鼠畢竟還是缺了線材,有一丁點的超限,其實並不為過,不過基本上人體是感覺不到的。 而在反應速率方面,400 DPI的設置下在1毫秒的基準值上略有浮動,但大致還算穩定,換到1,600 DPI之後,波動的幅度也與400 DPI差不了多少。 以上便是本次13支無線電競滑鼠的介紹,不知道對已經是無線電競滑鼠陣營的你、還是正在有線與無線之間猶豫不決的你有沒有幫助呢?如果還是挑不出來,沒關係,這就和選情人一樣,就算外貌、身材都是你的菜,但實際上還是要相處過才知道,因此,如果從外型、規格的介紹中,還是仍然選擇障礙的話,不如就直接蒞店體驗吧,手感最重要,就像小編那句老話,沒有最強的、只有最適合你的無線電競滑鼠。 1. 2.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沒有了Google相簿的免費服務、未來的備份該何去何從?安心備份方式與適配周邊裝置大解析(下):絕妙搭配,大廠首推儲存產品
上一篇我們已向各位介紹了目前主要常見的實體備份方案,不曉得大家決定使用哪一種呢?但畢竟市面上的備份產品那麼多,在決定好了備份形式後,挑選適合的商品也是一件相當累人的功課,故小編特別蒐集各大知名廠牌的隨身硬碟、NAS、備份充電頭等產品要來一一介紹,讓大家在選購上有更清楚的參考和依據。 產品的介紹順序以廠牌的英文名稱順序排列,倘若同一個品牌有多個產品,則以產品型號的首個英文字母作為排序依據,沒有小編個人喜好與優劣之分。 覺得市面上的行動硬碟在怎麼設計就是霧面、鏡面、髮絲紋在變來變去,感覺太過單調缺乏一點別出心裁、與眾不同的設計嗎?那不妨來看看這顆由ADATA所推出的SE770G行動硬碟吧! SE770G的略帶圓潤身型和正面的黑色鏡面外觀乍看之下與許多品牌的產品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只要一通電,色彩繽紛的RGB燈效就會立即展現,配上獨特的方格立體紋路,形成宛如電馭叛客世界中的迷幻效果,幽幽的色彩燈光輪轉,真的會讓人一個不注意就被其深深吸引。 提到了RGB燈效,自然就會與電競做連接,為了滿足的電競族群對於速度的追求,SE770G採用USB 3.2 Gen 2 Type C介面,提供最高約1000MB/s的讀取、800MB/s的寫入速率,相當於1部10GB的影片僅要20秒就能完成傳輸,讓玩家即使用4K解析度錄製遊戲畫面,也不用被資料傳輸而耽誤遊戲娛樂的節奏。 此外,考量到遊戲的娛樂平台並不僅限於PC主機平台,SE770G對設備的支援性也是相當廣泛,不論是PS4、PS5、Xbox One、Xbox SeriesX/S等家用遊戲機,還是個大品牌的Android手機與平板也通通都能透過SE770G進行檔案傳輸與備份工作。 最後在容量選擇與售後服務上,SE770G提供了512GB和1TB兩種版本可供選擇,並享有3年的有限保固服務,為如此華麗的備份裝置,能夠更穩定長久的閃耀。 知名儲存大廠Apacer在記憶體、數位儲存、消費性數位產品等領域已深根多年,在該市場上推出了眾多產品,其中也包含外接式SSD,而這支AS722就屬於Apacer中旗艦級的外接SSD,在小巧輕盈的外表下,擁有極速傳輸效能,容量還可選擇至1TB,作為外接式硬碟來說相當適合。 外型設計上,AS722採用黑色金屬材質,利於高速傳輸下的散熱,而長寬高122x36x12mm加上重量僅55g,整體輕盈細長的搭配,不僅拿取更加便利,也可輕鬆收納於口袋之中,方便用戶隨身攜帶,正面除了不規則線條塗裝,在極簡風格下增添科技質感。 除了輕巧設計之外,這支AS722內部抗震結構也相當講究,不僅擁有1500G/0.5 msec耐衝擊力還有20G/10~2,000Hz耐震動強度,更通過美國軍規MIL-STD- 810G 516.6 Procedure IV (Transit Drop Test)落摔測試,不必擔心因為小巧受外力時會輕易損壞。 效能方面,AS722採用USB 3.2 Gen 2 Type-C連接埠,搭配NVMe傳輸介面,提供高達1,000/900 MB/s的極速讀寫效能,別說傳統HDD,還要比一般SATA SSD更加快速,而Type-C連接埠設計更可連接大部分裝置,並支援Windows、MacOS、Linux Kernel及Android等多種作業系統,不管是桌電、筆電或是手機皆可使用。 實測部分透過CrystalDiskInfo與CrystalDiskMark來檢測,從CrystalDiskInfo可以看到名稱為Apacer AS2280P4 1TB 1024.2GB,介面為UASP(NVM Express)並符合NVM Express 1.3標準;接著在CrystalDiskMark的讀寫成績結果為1011.23/925.46 MB/s,符合官方公布數據,相比一般傳統HDD外接硬碟還要快將近10倍之多,即便是跟SATA SSD也要快將近2倍,在備份、保存大容量資料上可以節省更多傳輸時間。 隨著個人網路媒體興起,以及肺炎疫情的所帶動的居家辦公需求,影音創作者和專業商務人士對於NAS的需求也日漸提高,由於這些族群對於有著相當可觀的資料吞吐量需求,傳輸速度和更便利硬碟替換功能便是他們所注重的一大產品特色,華芸(Asustor)推出的AS6602T正式為這一類族群所特別開發的產品。 相較於多數的雙層NAS設備的網路孔僅提供1Gbps的頻寬,AS6602T在網路連接上提供了兩組2.5Gbps的網路孔,且具備鍊路聚合功能,讓NAS能夠實現最高5Gbps的傳輸頻寬,相當於最高每秒625 MB/s的資料傳輸量,從而大大降低每次資料取用和備份所需的等待時間。 當然除了更快的傳輸速率,對於創作者們看重的儲存空間,AS6602T也同樣是有備而來,機身最高可以容量兩顆3.5/2.5吋的硬碟和兩組NVMe規格的M.2 SSD,並可透過設定將M.2 SSD依需求作為高速儲存空間或是快取使用,使資料的存取的效率更上一層樓。 在備份功能上,華芸也和創作者們熟知的設計軟公司Adobe進行合作,為Adobe Creative Cloud的本地端資料提供了防勒索備份功能,就由為Adobe Creative Cloud建立專屬備分磁區和快照,讓檔案在遭遇中毒、勒索、損毀等情況時,能夠還原到事件發生前的狀態,防止重要的工作項目毀於一旦。 不過倘若資料產生的速率實在太過驚人,層數再多的NAS也裝不下,必須定期更換硬碟來分批管理資料的話,AS6602T還額外具備了MyArchive冷儲存備分方案,玩家只要對硬碟進行設定之後,該硬碟就具備了快速抽換功能,讓玩家既可以自由更換硬碟,也能在需要的時候將硬碟插回NAS中,立即存取過去的檔案資料。 知名快閃儲存製造商美光(Micron),其旗下品牌Crucial的產品,在玩家圈裡都擁有不錯的口碑,而在外接行動硬碟上更是推出了X8系列產品,以輕薄小巧造型搭配SSD超高速性能,再加上最高可選擇至2TB容量,一口氣滿足眾多用戶們需求。 輕薄小巧的Crucial X8整體以黑色金屬霧面為主並擁有圓弧的流線造型設計,拿取的手感相當不錯、也很適合收納在口袋,外殼更是採用了一體式陽極氧化鋁核心,不但兼具美型在散熱上也有一定的幫助。 而且整體封閉式設計加上經過極端溫度、衝擊、振動甚至7.5英尺跌落測試,保證了耐用度與堅固性,讓玩家可以安心使用,比起一般HDD需要細心呵護,X8可以說是幾乎不怕受到一般外力撞擊而損壞。 此外、Crucial X8採用USB 3.2 Gen-2 Type-C連接埠,提供高達1050 MB/s讀取速度,而Type-C連接埠讓玩家們也可使用在大多數的USB裝置上,其中包含Windows、Mac、iPad Pro、Chromebook、Android、Linux、PS4以及Xbox皆可支援,高相容性讓玩家在使用上顯得相當方便。 實測部分透過CrystalDiskInfo與CrystalDiskMark來檢測,首先在CrystalDiskInfo中可以看到實際名稱為CT2000X8SSD8,採用UASP(NVM Express)介面並符合NVM Express 1.3標準,再來從CrystalDiskMark測試成績中可以驗證讀寫速度來到1023.54/931 MB/s,基本上與官網宣稱的數據相符。 這樣的性能相比一般HDD將近是來到10倍之快,即便是200 MB/s的高速HDD,X8還是比它還要快上5倍,而跟SATA介面的SSD也是高達近2倍之快,要一次塞大量檔案也不需要再花上太久的時間來等待傳輸。 提到能夠邊充電邊幫手機備份的充電豆腐頭,Maktar推出的Qubii系列在這方面可說是耕耘最久,種類最為多樣的品牌,從最開始第一代Qubii只能備份iOS設備,到現今已經不光能夠同時支援Android、iOS,還在最新一代的Qubii Duo中針對充電和資安方面做出了更進一步的改善,讓其產品能更符合現今時代潮流。 全新的Qubii Duo系列在選擇上,USB Type A介面的版本提供了白、紫色兩種款式;能夠支援最高18W PD快充協定的USB Type C介面則有白、金、綠三種色彩可供挑選,且為了避免玩家購買到劣質線材、記憶卡、變壓器而造成各種可能的意外,原廠亦有推出經過安全與相容性認證周邊的組合包,讓備份周邊在使用上更為安心。 至於在產品功能性方面,Qubii Duo最高可以支援最高2TB的Micro SD卡,且非常聰明的支援多設備備份、跨系統檔案傳輸以及智慧型差異備份,也就是iOS和Android不同系統之間檔案可以透過Qubii Duo互相分享外,豆腐頭也懂得自動忽略已經備份過的檔案,甚至就連更換記憶卡之後,也能自動記憶過去曾經備份過哪些檔案,防止重複的內容像滾雪球般佔據越來越多的記憶卡空間。 此外,Qubii Duo在資料取用的設計上也相當與眾不同,除了能夠直接當作讀卡機讓電腦存取記憶卡中的資料外,手機上的App還在資安方面支援各款手機廠商的指紋、臉部辨識等防護功能,更可以直接替記憶卡的資料進行加密上鎖,遏止有心人士竊取或竄改資料內容的可能。 雖然Apple的iCloud功能對於自家產品來說是個非常強大的存在,不光一般的影片、照片可以備份,就連手機上的應用程式布局、系統設定都能夠保留並在需要的時候一鍵還原,但是預設的免費容量僅有5GB,以現今的生活來說,要用光這些容量幾乎只是一瞬間,故能夠一邊充電一邊備份的充電備份充電頭就成了價格和便利性兼具的產品了。 為此,PioData身為知名的Apple外接儲存設備品牌,在iXflash備份隨身碟之後,於2020年的CES展上推出了另一款同樣通過Apple MFi認證的備份設備,「iXflash Cube」備份充電頭也即將在5月時正式向大家見面。 iXfalsh Cube在設計上延續著iXflash備份隨身碟的概念,採用了內嵌式的記憶體,不需要額外插入記憶卡,並且在儲存空間上可從最低的32GB一路選擇到最高1TB,並支援多人備份功能,只要空間足夠想要一顆就搞定全家備份也完全不是問題。 除了多種的容量可以選擇外,在連接埠方面也有USB Type A與USB Type C兩種版本可供選擇,其中USB Type C能夠支援PD充電協議,只要搭配合適的充電器,就能支援最高18W的快充功能,讓手機能夠更快的充飽電量。 最後在使用方面,iXflash Cube在資料的備份上特別針對iOS中的各式檔案進行過優化,不光能夠保留照片影片中的時間、地點資訊,就連很多設備都無法正常備份的Live Photo、連拍檔案都能完整保留,而當玩家許要在電腦上取用的資料時候,也只需直接將備份頭與電腦的USB相連接即可,無須另外安裝同步程式,讓檔案分享也和備份一樣輕鬆簡單。 Apple對於周邊產品限制是出了名的嚴格,特別是在iOS設備如iPhone、iPad方面,玩家必須使用通過認證的專屬產品才能進行資料備份,造成市面上能夠支援iOS設備的備份產品的選擇相當有限,其中由Piodata推出的iXflash隨身碟便是當中少數能通過Apple層層考驗的產品。 iXflash隨身碟採用旋轉式雙面接頭設計,其中一邊是對應iOS設備的Lightning接頭、另一邊則是USB 3.2 Gen 1 Type A,方便玩家能夠在導出iOS裝置內的資料後,能夠直接在電腦上進行讀取。 在資料備份上,Piodata為iXflash設計出了一套功能相當齊全的App,玩家只需要一鍵就能自動進行資料備份的動作,同時App也具備自訂備份資料夾、重複檔案自動偵測等功能,避免備份資料被重複和雜亂資料佔滿,提高儲存空間的使用效率。 此外,App也提供了拍照、錄影的功能,玩家能夠直接將拍攝內容存入隨身碟之中,如此一來玩家就不用擔心如今越來越肥大的影片檔案會吃光手機內部的儲存空間,讓玩家能夠用更高的畫質去紀錄更多生活的點滴。 不過如果都把影片傳進隨身碟,對於產品容量的考驗也是不小,所以在容量版本的選擇上,不要看iXflash小小一支,廠商可是提供了最高512GB的儲存空間以及兩年的有限保固服務,讓即使是用頂配版iPhone 12 Pro Max的玩家也能夠只靠一支隨身碟就完整收藏手機內的所有照片與影片。 過去因為NAS的主力銷售是在公司、企業用戶,故在產品外觀多是呈現一個大型黑色方塊,基本上不會在外觀上有太多的著墨,使得NAS進到一般家庭中,容易與裝潢衝突而顯得格格不入,玩家如果恰巧有這方面困擾的話,不妨參考QNAP TS-251D吧! TS-251D是一款為一般大眾設計的雙層NAS設備,機身將四邊銳利的折角替換成圓潤的曲線,配上白色和水藍色的塗裝,大大降低視覺上的侵略性,讓產品能夠更好的融入家庭的擺設之中而不顯得突兀。 雖說TS-251D主要是為家庭用戶所打造,但是QNAP卻依然為它提供了一般只會在企業級產品才擁有的高度擴充功能,TS-251D的機身內部設有一組PCIe Gen2 x 4能夠用來安裝原廠販售的各種擴充模組,如可以擴充M.2 SSD並讓讓網路傳輸速度上看10Gbps的QM2 M.2 SSD/10GbE PCIe 擴充卡、使NAS兼具Wi-Fi路由器功能的QWA-AC2600網路卡等,使產品在日後使用上能創造更多可能性。 在備份功能上,TS-251D針對手機攝影和高畫質影片進行了優化,玩家上傳後的照片能夠在QuMagie程式中自由觀看,並且能夠正常對應與撥放iOS系統的Live Photo功能,還能夠過QButton App將iPhone變成遙控器,輕鬆地將NAS中的4K影片串流至家中的電視上。 此外,為了應對現今越來越猖狂的網路病毒和勒索軟體,QNAP為TS-251D導入了自家開發的快照(Snapshop)資料還原技術,能夠為資料建立多個不受病毒影響的還原時間點,在NAS遭遇檔案損會毀或勒索的時候透過Storage & Snapshots Manager將資料完整還原到中毒之前的狀態,替備分資料提供更為安全的保障。 Samsung身為儲存晶片的龍頭大廠之一,其SSD相關的產品一直備受不少專業以及高階玩家的喜愛,而在行動固態硬碟領域上,Samsung推出的Portable SSD T5系列更是以其精緻的外型吸引了眾多目光。 Portable SSD T5方正的外型與一張信用卡差不多大小,搭配全金屬的磨砂材質,使它有著相當濃厚商務氣息,但不同於一般商務型產品非黑即白的配色設計,Portable SSD T5除了最基本的黑色款以外,還有用色相當年輕獨特的珊瑚藍配色可以選擇,讓產品在視覺上更增添幾分活力。 在容量選擇上,Portable SSD T5自然是使用Samsung自家生產的儲存顆粒,並提最高提供2 TB的儲存空間,傳輸介面的版本則為USB 3.2 Gen1 Type C,提供最高約540 MB/s的傳輸速率。 附帶一提,玩家如果預算足夠並期望速度能在更上一層樓的話,官方也有推出外型幾乎一模一樣的進階版本:Portable SSD T7和Portable SSD T7 Touch,其中後者加入了指紋辨識功能,能使資安防護更上一層樓,至於在傳輸速率方面,兩者因為將傳輸通道升級為USB 3.2 Gen 2,讓產品的提升到1,000 MB/s以上。 不過不論玩家選擇的是基本款的T5還是T7系列,Samsung對產品的耐用性均一視同仁,均能夠承受2米內的意外跌落也都享有3年的有限保固服務,此外Android手機的存取功能也是沒有缺席的,畢竟Samsung同時也是手機的大廠之一,自家的產品生態圈當然也是要多加照顧的啊! 工作來匆匆去匆匆,隨時隨地在各種環境下、一刻也不得閒的忙碌工作者們,對於資料備份的需求不光要快、還要穩定而且有保障,SanDisk Extreme PRO Portable SSD便是一款能夠陪伴玩家上山下海的產品。 為了克服外在環境的各種狀況,其機身的裡外設計上都下足了功夫,招牌的吊牌外型上能夠方便玩家使用掛勾、吊繩等將其固定在背包、行李上,防止玩家在外出或異鄉工作的時候,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而遺失最重要的寶貴資料。 同時為了確保機身的耐用度可以經得起戶外風吹日曬的考驗,鋁製的外殼還特別包覆了軟質矽膠,能夠達到抗刮傷、磨損的效果。除此之外,面對電子產品最害怕的水分(入水、潮濕),還通過了IP55的防水防塵認證,哪怕是整顆硬碟掉入水中,也只要輕輕撿起將其擦乾就能繼續使用,加上原廠提供了長達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為產品更添保障。 在連接方面,也同樣不負其挑戰極限之名,為了達到更全面、高效率的傳輸要求,SanDisk Extreme PRO Portable SSD使用的USB Type C介面能夠與Android、iOS等行動裝置連接,且其通道頻寬達20Gbps的USB Type C 3.2 Gen 2X2介面,讓行動硬碟的讀取速率來到2,000 MB/s,因此不論是在電腦上的文件、還是手機拍攝的大量照片、4K高畫質影片,SanDisk Extreme PRO Portable SSD能以極高的效率完成傳輸,讓備份不再是影響作進度的最大阻礙。 在容量的選擇上,SanDisk Extreme PRO Portable SSD捨棄了GB等級的容量,最小單位直接從1TB起跳,並提供最大4TB的版本可供選擇,為高、戶外攝影師、多媒體工作者提供更為充足的容量空間。 SanDisk Ultra Luxe USB Type C隨身碟是一款挑戰隨身碟領域設計極限,企圖以盡可能小巧的體積實現大容量、便攜、高通用性三大特點,讓其能夠毫無障礙的在PC、MAC、手機等多種平台間輕鬆轉換。 Ultra Luxe USB Type C整個機身使用不鏽鋼打造,並在長度僅有約兩枚一元硬幣直徑的條件下,為其同時配備了USB 3.2 Gen 1 Type C與Type A兩種傳輸介面,同時為了防止如此嬌小的產品一個不小遺失,隨身碟在尾端設有吊飾孔,方便玩家可以它當作鑰匙圈或是隨身物品上。 然而就是在這麼小巧的空間中,SanDisk為其塞入最高達1TB的超大容量!還提供了長達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以此來向大家證明自家產品的品質與開發實力,這樣的規格在雙用隨身碟的市場中可說是無人能出其右。 此外,為了讓手機上的資料備份與檔案管理能夠為簡單和便利,SanDisk也在應用程式商店中準備了專屬的SanDisk Memory Zone App可供下載使用,玩家不論是要是備份/還原手機檔案,還是要觀看隨身碟中的資料,透過App都能直接完成操作。 而且不同於一般備份App必須開啟應用程式才能執行備份,SanDisk Memory Zone能夠設定自動備份的時機,讓玩家只須定時插入隨身碟,無須任何額外動作就能完成備份。 更厲害的是App不光能儲存手機內部的照片、影片等資料,就連Dropbox、Facebook、Google Drive等雲端和社群平台的資料都能夠進行下載備份,為寶貴的雲端硬碟騰出更多使用空間。 家喻戶曉的儲存大廠Seagate除了傳統HDD之外,也在SSD領域推出眾多產品,當然,也包含一系列外接式固態硬碟,而BarraCuda Fast SSD系列就是其中之一,不僅擁有高速讀取、不易損壞等身為SSD的優點,容量最高更可選擇至2TB,滿足大容量備份需求的用戶們。 BarraCuda Fast SSD在外型上採用扁平式設計,實際尺寸為長/寬/厚 9.1/79/93.45mm,重量僅0.14 KG,輕便小巧的體積讓用戶方便收納,整體造型擁有雙層設計,下方為磨砂霧面材質,上方則是金屬材質,有效助於硬碟散熱,搭配金屬綠邊框與下方LED綠光點綴,呈現簡潔俐落的外表。 效能方面,BarraCuda Fast SSD採用USB 3.2 Gen 2 Type-C連接埠,搭配本身SSD高速特性,提供高達540 MB/s傳輸速度,相比普通傳統外接硬碟可大幅減少檔案傳輸時間;而要稍微注意的是,BarraCuda Fast SSD沒有支援手機平台這點對於手機用戶來說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不過在桌電、筆電平台上不管是Windows還是MacOS作業系統都有支援,不用擔心不相容的情況。 另外,BarraCuda Fast SSD還能透過自家的備份與鏡射軟體Seagate Toolkit,就能讓重要資料、檔案保持在最新狀態,更可自動監控目標資料夾是否有增刪檔案或變更。 實測部分透過CrystalDiskInfo與CrystalDiskMark來檢測,先從CrystalDiskInfo可以看到名稱為Seagate SSD 2000.3 GB,介面為UASP(Serial ATA)並符合ACS-3標準;接著在CrystalDiskMark的讀寫成績結果為548.1/511.7 MB/s,基本上與官方數據相符,相比普通傳統HDD外接硬碟還要快將倍之多,在備份、保存資料上能確實大幅縮短傳輸時間。 。 對於多數家庭的空間規劃來說,要像公司企業那樣準備一個專屬的機房來放置各種電腦運算器具實在有不小難度,因此如果想要搭建一台NAS來進行網路備份,如何在最有限的空間中放入更多的硬碟,就成了一個相當值得考慮的條件,而Synology推出的DS720+便是一款以此理念設計的產品。 就外觀上,DS720+乍看之下是一台只能放入兩顆硬碟的雙層NAS設備,但其實在機身的底部DS720+還備有兩個能支援NVMe規格M.2 SSD插槽,讓玩家最高一次能夠裝入4顆硬碟,不僅能夠使儲存空間更上一層樓,利用M.2 SSD有著更高讀寫速率的特性,D720+還導入Synology SSD加速技術,透過將M.2 SSD做為快取的方式,提高檔案讀取和傳輸效率。 在附加功能上,便利好用的軟體生態一直都是Synology的拿手絕活,玩家只要在首次設定開啟「QuickConnect」功能,並為自己的NAS取一個好記的入口名稱,之後不必特別去記憶複雜到不行的網址,也不需要設定Proxy更改IP地址,只需在其推出App或QucickConnect網頁上輸入入口名稱與帳號密碼,就能自由的從外部網路存取NAS中的資料。 而在資料備份上,透過Synology推出的Synology Drive應用程式可供玩家在手機、電腦上快速取用檔案,亦能夠在電腦上設定自動備份排程,加上程式具備版本回溯功能,讓玩家可以保留多個時間段的備份,在需要時候將資料回復到最適當的時間點。 至於手機上寶貴的照片、影片則能夠利用Synology Moment App實現如同Google相簿一般的自動備份功能,及時將拍攝的檔案傳輸到NAS中,讓玩家出門在外,手機不怕出意外。 在儲存記憶體領域深耕許久的知名大廠Team Group,在外接式SSD市場上也推出了不少產品供用戶們選擇,其中這支PD1000不僅擁有可一手掌握的小巧的外表、還擁有極速傳輸速度,容量更可選擇高達2TB,滿足需要高速效能、大容量的用戶們。 先來看看PD1000的外型設計,使用了籃底搭配金色字體作點綴,並採用陽極霧面處理的鋁合金外殼包覆,除了更加增添質感之外,也有效幫助散熱性能,實際長寬高107x40x10.9mm為細長型設計,加上僅75g的重量,整體相當輕巧好拿,收納也相當方便。 而在充滿質感的外表下,PD1000的防護性能可以說是做好做滿,不僅通過了IP68防水、防塵認證,就連接口也同樣防水防塵,無須再安裝防塵塞,不僅方便又實用,另外堅硬的結構設計更是通過美國MIL-STD-810G 516.6 Procedure IV 1.22公尺軍事等級抗摔認證,並可承受耐壓1,600kg,相當於一台小轎車重量壓在上面也不變形,強大的防護性能就是要保護好用戶們珍貴的資料。 在效能方面,PD1000採用USB 3.2 Gen 2 Type-C連接埠並搭配NVMe傳輸介面,提供高達1,000/900 MB/s的極速讀寫效能,不僅HDD,甚至也比一般SATA介面SSD還要更加快速,而Type-C連接埠的設計,加上支援Windows、Mac OS與Android系統,讓PD1000可相容眾多裝置,隨時為各項裝置做好備份,不怕重要資料遺失。 最後實測部分透過CrystalDiskInfo與CrystalDiskMark來檢測,從CrystalDiskInfo驗證實際名稱為TEAM TM8FP6001T,介面是UASP(NVM Express)並符合NVM Express 1.3標準;接下來在CrystalDiskMark上實際測試讀寫成績其結果來到1048.10/950.73 MB/s,不僅符合官方標準,這速度也差不多是一般HDD將近10倍之快,也比一般SATA SSD還快近 2倍,在備份大容量資料時,能確實大幅縮短傳輸時間。 相信不少玩家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新買的產品雖然外觀精緻優雅,但過了一段時間使用之後,就會佈滿各種使用痕跡,髒污、刮痕、碰撞的損傷等,讓自己必須還需要額外在購買其他防護性產品才行。 台灣儲存設備大廠創見(Transcend)關注產品在攜帶上的外觀與內在防護需求,推出了ESD370C行動固態硬碟,小巧的機身僅約一張信用卡尺寸的大小,使其能夠放入背包或是衣物的口袋之中,輕鬆攜帶不占空間。 同時為確保產品的耐用性,ESD370C行動固態硬碟外殼使用堅硬且能幫助散熱的鋁合金材質,並包覆海軍藍的抗震矽膠套,以此來強化整體的防護能力,不僅可以防止硬碟本體遭受汙損外,產品更是通過了軍規的抗跌落認證,再加上原廠的三年的保固服務,為使用更添保障。 而在連接能力上,ESD370C行動固態硬碟採用USB 3.2 Gen 2 Type C介面,最大的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050 MB/s,並能夠相容PC、遊戲機、Android手機等設備,容量上則是提供250GB、500GB與1TB三種款式可供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創見為了幫助玩家能在各種裝置上進行更簡易的備份操作,不光在Windows、Mac OS有推出同步程式,就連Android系統都有推出的對應的「Transcend Elite」備份管理App!玩家只要將產品連接後打開App,就能透過程式就能輕鬆的將手機中的照片、影片等檔案備份到行動硬碟之中,同時App也提供密碼加密功能,為產品內外都更增添防護力。 隨身碟由於尺寸的關係,使得散熱和容量的發展空間受到的限制,進而導致傳輸速率受到了不少的妥協,以採用USB 3.2 Gen1介面的隨身碟產品來說,理當最對大傳輸速率約為500MB/s,但不少採用使介面的產品卻只能提供約150MB/s的傳輸速度,也就是連1/3的頻寬都用不晚,而這自然對於大型檔案的傳輸造成不少的影響。 不過這並不代表體積小、速度快是無法兩全其美的喔!創見推出的JetFlash 930c雙用隨身碟便是兩者結合一大典範,金色的典雅外型在兩端配置了USB 3.2 Gen1 Type C與Type A傳輸頭能,並且能夠提供400MB/s以上的讀取和寫入速度,以及最大512GB的容量可供選擇,滿足玩家在容量、體積、速度三方面的渴望。 既然有了USB Type C的傳輸接頭,產品在周邊的支援性上自然是能夠對應Android系統的行動裝置以及使用USB Type C最為連接介面的iPad Pro和第八代的iPad Air囉! 此外使用Android設備的玩家還能在Google Play軟體商店中下載創見所免費提供的Transcend Elite資料管理App,只要透過App,玩家就能輕鬆讀取JetFlash 930c中的檔案,或是將手機資料備份到其中,讓資料分享與管立更為省時省力。 最後在售後服務上則能看出創見對自家產品品質的信心,原廠為JetFlash 930c提供了長達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並有在台北的光華三創大樓中開設了自家的直營實體門市,為所有購買產品的玩家提供更直接、完整的售後服務。 不曉得有沒有玩家和小編一樣是「金屬質感控」,對於金屬外觀材質的產品有著特別的喜好,尤其是當產品還是銀色磨砂的機身配上鑽石切邊的時候,那更是正中紅心毫無抵抗力,如果玩家剛好符合上述形容,那麼一定會想要入手一顆創見的StoreJet 25C3S HDD行動硬碟。 盛世美顏可以說是StoreJet 25C3S最大特色,機身的鋁合金銀色外殼在經過了陽極氧化、拋光、噴砂處理後,呈現出細膩滑順的觸感,並配上CNC加工過的精雕鑽石切邊,更是讓產品宛若藝術品般盡顯典雅奢華。 在容量的選擇上,StoreJet 25C3S提供了1TB和2TB兩種容量版本,採用USB 3.2 Gen1 Type C來與主機相連,為了不讓臃腫的厚度破壞產品的精緻外型,創見成功將其整體的厚度控制在10mm以內,其纖薄的程度與市面上不少的SSD行動固態硬碟不相上下。 由於HDD硬碟產品本身較沒有資料寫入壽命的上限,所以產品能在備份資料上的有著更為多元的彈性,創見也利用這一點為附贈的Transcend Elite同步程式加入不少便利功能,不光能夠備份主機硬碟裡的資料,就連雲端硬碟中的檔案也能透過程式自動下載備份。 此外,原廠還特別針對人為失誤造成的資料遺失進行了預防措施,提供了RecoveRx資料救援軟體,能夠在不慎誤刪檔案的當下進行資料還原,防止一失「手」成千古恨的是發生,再加上原廠提供的三年有限保固服務,賦予備份的資料多重的全面保障。 由於HDD行動硬碟在外型設計上會受到內部2.5吋磁碟的限制,使得HDD行動硬碟產品的外型設計上會受到不少限制,而這也是為什麼行動硬碟會給人一種臃腫、呆板,猶如在桌面上訪上一塊磚頭。為此世界硬碟大廠Western Digital努力挑戰設計上的可能性,推出My Passport Ultra 行動硬碟系列來打破這既有的刻板印象。 新一代的My Passport Ultra 行動硬碟系列維持著歷來的時尚外觀,招牌的啞光素面與波浪紋交織的金屬的外殼提供了銀、藍、金三種各具魅力的配色(可選擇色彩因容量版本而異),同時順應時代趨勢,將USB介面更換為USB Type C,並隨附USB Type C To A專接器,讓產品能夠串接新、舊的主機/筆電產品。 而在容量的選擇上,得利於HDD大容量的特性,My Passport Ultra提供了最大5TB的儲存空間,並且成功將產品的厚度控制在2公分左右,使其能夠更容易地進行存放和收納。同時原廠也提供了3年的有限保固服務,讓產品在售後服務上能夠有保障。 另外,Western Digital也特別在軟體功能上針對現今熱門的網路社群做出對應,隨附的WD Discovery備份軟體不光是能備份電腦系統中的檔案,就連社群網站和雲端硬碟(如Facebook、Google Drive、Dropbox等)的資料也能夠進行備份,從而避免玩家資料突然全數消失的悲劇。 以上就是本次各式實體備份產品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玩家,讓大家在選購上能有更明確的參考。最後也提醒在購買上,切勿貪小便宜,盡可在能力之內選擇較有保障的廠商與產品,才能讓備份更穩定安心,畢竟在珍貴的回憶面前,花錢只是小事,能夠長久穩定的保存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企業級路由器/無線路由器/商用AP/交換器/IIoT/防火牆】: →更多的【PCDIY! 路由器/無線路由器/交換器/網路卡/網路攝影機】: →更多的【PCDIY! IT資訊新聞】: →更多的【PCDIY! 八卦】: #連結=(10) 「一台泯恩仇」、家中搶頻寬大戰的和事佬,ASUS RT-AX68U雙頻AX2700、Wi-Fi 6路由器開箱體驗http://www.pcdiy.com.tw/detail/18818]
-
還在猶豫此時有線勝無線?13支無線電競滑鼠說給你聽 — 上集《紙上談兵篇》
「滑鼠」是我們對電腦、或對遊戲中自己的化身下指令的一位指揮官,因應時代與科技的更迭、有線滑鼠市場也逐漸飽和,而拋掉了線材的限制,促使我們能夠擁有更大、更舒適使用空間的「無線滑鼠」,便開始逐漸地擁有了自己的地位。 而電競產業的急速成長,就如同正午豔陽般熱烈無比,電競筆電、電競螢幕、電競顯示卡等,各式電競部品層出不窮,也如同我們在遊戲中扮演的人物所穿的裝備一樣,頂裝之後,過陣子又會再出一套新的裝備,也因此,無線滑鼠的觸手也往電競產業伸了過去。 但除了基本的左右鍵設計之外,包括如多鍵數編程功能、DPI微調系統、IPS、最快加速度等等這些功能的演化,已經讓有線電競滑鼠獨佔這個產業許多年日,而在虛擬戰場中的我們,比一般日常使用者、商務人士還更需要電競滑鼠的靈敏性與功能性,每一秒的滑鼠指令都將可能影響戰局,而拋棄線材、訊號接受尚待存疑的「無線電競滑鼠」有什麼資格能夠與有線電競滑鼠一別苗頭?進一步來說,改用「無線電競滑鼠」能為我們的虛擬戰場帶來什麼致勝關鍵嗎? 哎,別的不說,科技的進步與各家廠商的不懈研發,還真的讓無線電競滑鼠有了這個資格,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就讓小編來與你說分明! 以最基本的線材與接收器來區分的話,滑鼠能分作有線與無線滑鼠。有線滑鼠的優點不外乎在於,能夠直接連結電腦、無視訊號干擾,讓操作延遲趨近於零,能夠保證手部操作與電腦螢幕的顯示達到百分百同步,並具有相當廣闊的相容性,只要是能夠連結USB Type-A、並支援滑鼠的裝置便能使用,甚至講個更虛無飄渺的,只要妥善使用,有線滑鼠便能在有限的壽命裡,做到永續使用的概念,直到壽終正寢。 而無線滑鼠,顧名思義,就是不需要線材的滑鼠,這也是它最令人稱道的地方,只要利用藍牙、USB接收器,就能在有限的範圍內作到最自由的操控,舉個例子來說,插上USB接受器之後,只需以秒計的配對時間,小編我就能躺在離電腦5公尺遠的沙發上操控電腦,這完全是有線滑鼠無法比擬的。 相比有線滑鼠來說,無論長短,只要是線,都會導致「有時候連結線會卡在某個凹槽裡,滑起來有點卡卡的」的這種一定程度上的使用干擾,桌面也會因為線材擺放,而稍有凌亂,甚至會進而讓視覺影響個人情緒。 雖說有種種的優勢,但無線滑鼠也是有缺點的,無線滑鼠拋去了線材,因此訊號延遲便產生了,甚至廉價一點的無線滑鼠,都有可能會發生操作與顯示無法同步的狀況發生,而多虧科技進步,各家廠商也努力不懈的研發,以現有的技術來說,大抵上無線滑鼠的訊號延遲,都已經能壓制到讓人體無感的地步了,這也是無線滑鼠開始迅速崛起的原因。 另外就是,無線滑鼠沒有線,所以需要吃電,有的則是能利用USB充電,在充電的時間內暫時變換成有線滑鼠來使用,而有的可能需要更換電池,這種類型的無線滑鼠其實挺令人困擾,除了重量較重以外,只要一時之間找不到電池,那焦躁感可是非同小可。 其實以目前紛紛開始支援Type-C連接充電的方式下,玩家很容易可以透過手邊的充電裝置來解決電力問題,就算臨時電力不足也都可以透過各家專屬技術達到快充的目的(充電幾分鐘就可以延長使用數小時、甚至更多),或是隨手放在部分廠商推出的無線充電裝置上,電力問題也都有了解套方式。 而在有線與無線這兩派之下,還能細分出3種類別的滑鼠:最基本的、日常使用的3鍵5鍵典型滑鼠、具有Switch功能可在多裝置間聯動的商務滑鼠、以及本次主軸的電競滑鼠。 那麼電競滑鼠需要什麼呢?以諸多可以被當作電競比賽項目的類型遊戲來看,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除了戰術運用以及玩家本身的操作技術之外,那個「器」就變成了至關重要的其中一部份。 滑鼠本身的尺寸與重量會影響使用者的操作習慣,而機身與抓握區的製造材質又會影響手感,再者,DPI、輪詢率、IPS、加速度等滑鼠規格上的項目,又會因為使用者的敏感度而有所不同。 我們先從最基本的製造材質開始說起,以這部份而言,有線與無線幾乎是可以套用的,市面上最常見的滑鼠製材便是塑膠,在重量方面,相對輕巧,不過某部分塑膠製滑鼠也會有額外提供砝碼加重的功能,且製作成本也相對低廉,當然售價也會相對便宜許多,另外一個大宗製材便是金屬,以滑鼠金屬製品來說,視覺與觸覺的質感會來得比塑膠優上許多,但缺點就是相對厚重,容易使手腕疲累。 而在電競戰場中,「手滑」這種低級錯誤基本上是不被容存的,因此絕大多數的電競滑鼠都會在抓握區上,使用有別於機體材質的橡膠、矽膠、類皮革等材質,而橡膠材質的優點就是耐用,但對於易流手汗的玩家而言,卻不友善,容易卡上油脂或污漬,除了清理上極為麻煩以外,長久使用下來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手感影響;而矽膠類的親膚材質,除了止滑之外,拿捏上也相當舒服,但用久了還是會有變質的情況發生。 當然也會有一樣與機體使用同樣材質的滑鼠,並在抓握區上製造出數道細小凹槽或細紋,來加強抓握力。 說完了有關滑鼠手感的要點,再來說說內部細節,滑鼠按鍵就有如「板機」一樣,係下達指令的最後一個步驟,而從按鍵結構來說,一般較廉價的、無論是日常、商務還是電競滑鼠,都靠著裡頭的兩顆微動開關來作用,微動開關的製造廠商有很多,比方Omron等等,當然也有使用自製微動開關的存在,比方ROG Gladius系列,使用起來的反饋力道會比較特殊,不過按鍵手感這東西太主觀了,微動開關主要還是針對按鍵壽命來挑選,有些玩家甚至會自行升級或更換,獲得更高層級的CP值。 因此,電競滑鼠本身,並沒有絕對第一的存在,只有適不適合自己,那麼,有線電競滑鼠與無線電競滑鼠之間呢? 各位玩家試想一下,如果今天你是一個在戰場上的士兵,提著步槍衝鋒陷陣,但卻有一條制約線綁住了你的槍與大腿,那使用起來肯定有很大的侷限,而在前文就有提到,無線滑鼠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可以在「有限的範圍內作到最無限的操控」,有線電競滑鼠與無線電競滑鼠之間,最大的差異也在於此,因此可以說,使用無線電競滑鼠的話,那麼你的手臂將獲得真正的自由。 在你的手臂獲得了真正的解放之後,那麼我們再來談談你的「武器」,也就是無線電競滑鼠,究竟需要些什麼? 首先來說有線電競滑鼠與無線電競滑鼠可以相互套用的項目:規格,不外乎是有低延遲、高反應速率、高輪詢率,以及可以調整的DPI上下限,而在外部裝置上,除了基本5鍵以外,某些更高階的滑鼠還具備巨集鍵,甚至還有「狙擊鍵」的電競專屬設計,而且所有的按鍵功能都能讓玩家們自定義,但別忘了,沒有RGB燈效的滑鼠,怎麼能稱作電競滑鼠呢?(笑 而說到輪詢率(Polling Rate),這指的是滑鼠內建的微型控制單元(Micro Control Unit,簡稱MCU)與電腦之間的訊號傳輸頻率,而為何會稱作輪詢率?起初鍵盤與滑鼠傳輸介面本為IBM所設計的5-Pin DIN介面,演變為PS/2 6-Mini Pin DIN傳輸介面,而目前已逐漸被USB介面所取代。 PS/2傳輸介面主要是通過向系統發送中斷指令來進行工作,簡單說,就是鍵盤或滑鼠主動向CPU下達指令,系統解讀相對簡單,因此,嚴格說起來,PS/2介面的傳輸延遲會比USB介面還要來得更低,更適合電競使用。 而USB傳輸介面,則是透過系統輪流詢問鍵盤與滑鼠的指令來完成工作目的,也因此稱之為輪詢率(Polling Rate),早期滑鼠預設輪詢率基本為125 Hz,反應時間為8毫秒,也就是125 Hz輪詢率之下,每8毫秒回送數據給系統,更簡單的說,Hz的數字越高,游標的動作越精細,常見的輪詢率頻率除了125 Hz之外,還有500 Hz,目前電競滑鼠則以擁有1毫秒反應速度的1,000 Hz輪詢率為大宗。 各位玩家不免會好奇,8毫秒反應速度的125 Hz輪詢率與2毫秒反應速度的500 Hz輪詢率相比,到底能不能感覺出來?其實仔細一點,還是能體驗出一些差異,但1毫秒的1,000 Hz輪詢率的電競滑鼠呢?1毫秒與2毫秒,人體應該無法感知到才對吧?而這就需牽扯到玩家自身的電腦配備與螢幕更新率的差異了。 假設玩家們的配備,自認為只有在中低階層,那麼使用500 Hz輪詢率的滑鼠可能會比較適合你,而高階配備的玩家,便可以在500與1,000 Hz輪詢率之間,依照使用手感來做調整了,但輪詢率如果低於500 Hz的話,那麼,即便是頂配硬體也會有卡幀的情況發生,但使用中低階硬體的玩家,就算用了1,000 Hz輪詢率的滑鼠,也不用太擔心,大部分電競滑鼠都能透過程式作輪詢率的調整(比方說:Armoury Crate)。 而在選購滑鼠時,最常聽到的名詞可能就是DPI(Dots Per Inch)了,DPI係指「滑鼠移動1英吋,螢幕上游標所移動的距離」,另外還有CPI(Count Per Inch),而這則是滑鼠每移動1英吋,內建感應器的解析度能力,兩者概念殊途同歸,而這邊本文主要以DPI來做解說。 我們撇除那些太生澀的專業用語吧,簡單說呢,從螢幕左方移動游標到右方,如果將DPI設置得越低,那麼滑鼠移動的距離也就越長,需要耗費的力氣也越多,反之,DPI設置越高,滑鼠移動的距離就越短、更省力,甚至輕輕一動就能直達右方,但其實DPI跟螢幕解析度其實也有關聯性,但目前主流顯示器都已具備FHD解析度,基本上來說,滑鼠設定為1,600DPI來做日常操作就已足夠,更何況如今的電競滑鼠DPI都已動輒破萬。 那DPI越高越好嗎?這可不一定,現今的電競滑鼠,雖說都已調高了DPI上限,但其功能的重心在於「DPI的可調整性」,職業玩家可能有固定使用、或愛用的DPI數值,但我們這群業餘玩家,除了自己習慣的DPI值外,也可能同時玩FPS遊戲(如《鬥陣特攻》或是RTS遊戲(如最近剛發售的《世紀帝國4》),這兩種類型所需要的DPI數值就完全不一樣,因此可以調整DPI的電競滑鼠,才是我們最先要考慮的對象。 除此之外,還有最大速度與加速度,最大速度指的便是IPS(Inches Per Second),每秒可移動的英吋數,也就是滑鼠內的感測器所能偵測到的最大速度值,假設超過了感測器所能偵測的上限,那麼就有可能會出現游標卡頓的問題,以致操作不順,因此若有快速移動滑鼠的需求,那麼IPS的數值上限就使得非常重要了。 加速度,指的就是「G力」,也就是在突然移動滑鼠時,滑鼠感測器所能追蹤到的加速度,更直觀一點的說法就是,G力越高,就越能維持滑鼠瞬間啟動的靈敏性,依照目前頂高階的電競滑鼠都具備50 G以上的加速度,中高階則有30-40 G的滑鼠G力分級來看,大致上都能跟得上玩家們突然啟動滑鼠的速度。 另外,還有一個時常被玩家們忽略的要件:「滑鼠墊」,常見的材質有編織布、塑膠、玻璃以及鋁,可別小看滑鼠墊材質的選用,那可是與上述所有規格的息息相關,但這也與使用習慣有所區別,建議玩家們還是多方嘗試看看,才能找到最合用的滑鼠墊,不過也有主打在任何材質上都可以滑動的「任性滑鼠」,如Logitech MX Anywhere系列。 當然,巨集鍵與RGB的設計也是購買電競滑鼠的一大誘因,電競滑鼠基本都為5鍵,部分滑鼠擁有一些更複雜的按鍵來設定巨集,用以一鍵快速執行多重指令,不過在國際正規電競比賽中,巨集鍵是不被允許的存在,甚至更有滑鼠配有「狙擊鍵」,但這對我們這些業餘玩家來說,完全就是一大助力。 至於RGB燈效,1,680萬種顏色的各式花樣完全是基本款,機體上的燈效位置也各不相同,更能透過各家廠商的自製程式來自訂滑鼠RGB的花樣,比方說適才提到的ASUS Armoury Crate。 關於有線電競滑鼠與無線電競滑鼠兩者可共通參考的項目,都已經談得差不多了,最後我們來談談,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也就是「連線模式」。 無線電競滑鼠最受到質疑的地方就是連線問題,而這又分成藍牙系統與紅外線連結,通常無線電競滑鼠都具備這2種連結模式,藍牙系統的頻寬為1 MHz,基本上不會對其他設備造成干擾,連結上也相對簡單,不須額外的接收器,兼容性也極為寬廣,只要具備藍牙且支援滑鼠使用的裝置,基本上都能連結。 雖說藍牙規範已到來到5.2版本,如果只是日常或商務使用那還不打緊,但對電競而言,相對紅外線模式,藍牙連線的不確定因素實在太高,穩定性不那麼高,耗電量也高,還不如使用有線滑鼠來得實際,因此藍牙滑鼠並不適合作為電競使用,市面上的無線電競滑鼠,大多以紅外線頻率2.4 GHz來連結。 以紅外線連結模式的無線滑鼠,科技便漸漸從27 MHz開始,改善了低穿透性與高延遲的缺點,一直演變成如今主流的2.4 GHz(目前也有採用5.8 GHz的無線電競滑鼠),只需要一顆接收器便能輕鬆使用,但科技並不是停滯的,如今的2.4 GHz滑鼠已經做到簡直如同有線滑鼠的順暢度,延遲時間僅僅壓縮在人體無法感受的1至2毫秒以內,甚至具有Switch功能的滑鼠,還能同時跨裝置使用,透過電源控制,續航力也大幅提升,至此來說,連線基本上已不構成問題,但缺點就是,連線應用相對封閉,大多數滑鼠無法共用同一顆接收器。 先不說無線電競滑鼠,小編第一次使用的無線滑鼠便是Apple Magic Mouse,其所採用的是藍牙3.0規範,用了6、7年,除了沒電會斷線之外,基本上沒出現延遲的問題,甚至小編還曾用過Apple Magic Mouse來玩過RTS與MOBA類的遊戲,相形之下,針對電競專用的無線電競滑鼠,採用2.4 GHz頻段的紅外線連結,延遲的壓制勢必要比不擅電競的Apple Magic Mouse還要好,因此小編以為,只要無線,延遲肯定還是有,但已經是個不必再擔心的問題了。 從電競項目來看,電競比賽的類型百百種,在桌機、家機、手機上所流行的電競項目又不太一樣,目前在PC端最盛行的應該為FPS遊戲、RTS遊戲與MOBA遊戲,其中又當屬FPS遊戲對滑鼠最吃重,滑鼠精準度與DPI的快速切換,相較RTS與MOBA遊戲,都是FPS類遊戲更與滑鼠息息相關。 而站在電競最高殿堂的選手們,其所使用的配備一直都是我們這些玩家參考的指標,有趣的是,在統計當中,FPS遊戲選手的愛用滑鼠,竟然也發現了Logitech G Pro Wireless、Logitech G Pro X Superlight與Logitech G703的身影,這3款滑鼠都是無線電競滑鼠,對於零容錯率的職業電競選手而言,絲毫的延遲都是不被允許的,但他們卻也使用著無線電競滑鼠,對「無線電競滑鼠的延遲已經低到人體無感,並且不影響操作」這個宣稱來說,這不就是一個很好的背書嗎? 另外就是續航力的問題,大致上無線電競滑鼠,不是另外吃電池的就是直接可以充電的,當然也能使用機體上的Type-C邊充電邊使用,但另外吃電池的機種,因為會另外延伸出重量的問題,因此市面上無線電競滑鼠的大宗,還是採用另有充電座的方式來維持續航力,但小編就弱弱的問一句:「既然都用無線電競滑鼠了,也都會注意到手機還有沒有電,拿來打電動的滑鼠,怎麼還會忘記要充電?」 不過「充電座模式」可能也會有玩家有疑問說:「這樣不就是間接使用有線滑鼠了嗎?」第一,我們使用的是「滑鼠」,而不是「充電座」。第二,電話本來也是有線的室內電話,現在還不是人人都用無線的智慧型手機,且手機不也需要「插線」充電嗎?小編認為只要注意有電量的心,那麼就沒有續航力的問題,除非電池已經即將壽終正寢了。 或許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或許有線與無線也都各有各的擁戴者,但正在猶豫不決的你、或是苦於線材的煩躁,而想要跳槽的你,無線電競滑鼠搞不好會是一個新的桃花源,而談完電競滑鼠的奧秘、以及有線與無線之間的愛恨情仇後,而小編也在下篇挑了13支無線電競滑鼠,來介紹給各位玩家們,事不宜遲,趕緊跟上腳步,來看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吧! 1. 2.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沒有了Google相簿的免費服務、未來的備份該何去何從?安心備份方式與適配周邊裝置大解析(上)
從6月1號開始,Google將正式取消掉免費備份照片到Google相簿的功能,未來所有上傳的相片都將佔據Google Drive雲端硬碟中空間,預設僅15GB的容量假使玩家用完了的話,就只能選擇透過刪除檔案或乖乖「付租金」的方式來增加空間了,其擴充容量的費用從每月65元到330元不等(年繳另有優惠),容量則是提供到最大2TB。 乍看之下每個月330塊看似不多,可是這光是一年下來就至少要額外支出3,000元(年繳優惠),都已經可以買到一顆4TB的HDD實體硬碟了,同時2TB的容量在現今凡事都要使用拍照、錄影的現代生活來說,用完存滿也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至於未來會不會Google會不會開放更大的容量、再來一波佛心?擴充容量的費用會不會漲價?都是一個大哉問。 或許玩家也會說,其實網路上還有一堆免空、Dropbox、One Drive…等等可以用啊,但實際上除了同樣也是有空間上限之外,想要擴展更大的儲存容量勢必也要付出一定成本。 反正既然未來都要付錢,那與其每個月繳錢還要任人宰割,那何不乾脆尋找其他更划算的替代方案!因此小編就整理了多種市面上常見的實體備份方案,並比較它們在備份功能上優劣,同時也收集了各家廠商的備份產品讓大家方便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儲存方式與設備,可以快速的在6/1之前,安心保存好珍貴的檔案資料以及所有美照囉。 有別於雲端備份的虛擬化,實體資料備份顯然就是玩家看的到、摸的到的狀態了,而在實體資料備份的種類上,依照其執行備份的模式,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項:網路儲存硬碟、隨身儲存裝置與充電備份裝置,每一項設備在功能上各有其優點與缺點,同時部分種類的設備還能因為使用的儲存介質不同,而產生適用場合、價格、尺寸等多項差異,小編會在本篇一一講解與比較。 以現今的資料備份和儲存市場來說,行動儲存裝置算是數量和選擇最多的類別,當中包含了行動硬碟、隨身碟、記憶卡等,其中行動硬碟又能再向下細分成使用SSD行動固態硬碟或是HDD行動硬碟。 以現今的消費型行動儲存裝置來說,SSD行動固態硬碟可以說是廠商和玩家們新寵兒,由於儲存媒介是使用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與電腦主機使用的SSD算是近親關係,因此同樣具備了超高的傳輸速度的特性,依照使用的介面標準不同,讀寫速度可以動輒500 MB/s起跳,有的甚至可以達到2,000 MB/s,相當於中階M.2 SSD的讀寫速率。 此外,由於SSD行動固態硬碟整體結構設計的關係,不僅產品更不容易因為攜帶時的碰撞而損壞,體積也能大幅度的縮小,讓各家的產品在外觀設計上更為靈活,收納也更為容易,像SanDisk推出的Extreme PRO Portable SSD就在SSD的一側加入了掛勾設計,方便玩家可以直接綁在背包上隨身攜帶,更加入IP55的防水防塵功能,為設備多增添一份保障。 SSD行動固態硬碟除了有上述的優勢之外,它還具備了省電的特性,這一點如果是在電腦主機上,乍看之下確實好像沒有太大意義,畢竟在主機內部的各項吃電怪獸面前,儲存裝置的耗電量根本是小兒科,但如果面對的是手機、平板這一類的行動裝置的時候,省電的優勢就很重要了。 傳統的HDD行動硬碟因為需要較高的電壓去驅動,直接連接行動裝置的話可能會沒有反應或是跳出無法使用的通知,玩家必須額外使用分接線連接額外的電源來供應給硬碟才行,在使用上相當的麻煩。 而SSD行動固態硬碟則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基本上只要SSD內的驅動軟體有支援,就能直接與Android裝置或使用USB Type C介面的iPad相連並存取裝置內的檔案,就如同和電腦連接般的簡單輕鬆,對於想要備份手機資料、容量不夠需要騰出空間的玩家來說,一顆大容量的SSD行動固態硬碟可說是最為理想的選擇。 比較遺憾的是iPhone與其他還是使用Lightning介面的iOS裝置基於系統方面的限制,必須使用其他專屬的隨身碟或設備才能備份資料,不能夠直接使用行動硬碟,這部分也只能祈禱未來Apple官方能夠透過更新iOS系統來解除封印了。 iPhone在外接儲存的限制較多,必須使用專屬設備(經官方認證過),無法使用一般的隨身碟或行動硬碟。 至於在缺點方面,「價格」應該是最為直接的一點,雖然這幾年SSD的價格已經大幅度的降低了,不過對比HDD硬碟來說,每單位容量的價格差距還是有可能可以差到4倍甚至8倍以上。 同時在容量與價格之間級距上,SSD行動固態硬碟的飆升速度也是相當驚人,普遍來說,500GB與1TB之間的產品價格差距約在2,000元左右,但是當1TB提升到2TB的時候,價格的差距可以高達4,000千元以上,有的甚至破萬,整體而言1TB以下容量的產品算是多數玩家比較能夠接受的價格區間。 此外,讀寫的壽命上限問題同樣也是SSD行動固態硬碟的痛點,由於儲存晶片先天上的特性,每個儲存單位都有著寫入次數上限,當達到指定次數之後,該區域就會損壞,無法再記錄任何資料,所以建議玩家除了在選購上可以挑選品牌大廠的產品較有保障外(如WD、SanDisk…等),也最好將工作和備份資料分開儲存在不同的SSD中,同時也盡量避免直接編輯、修改SSD內的資料,達到減少損耗之外,也能防止備份檔案因操作失誤而被覆蓋。 在產品的挑選上,外型、容量、價格當然是重點,但「傳輸通道」與「連接性」更是在選購上最為容易被混淆和造成事後消費糾紛的一大主因,以最常見的USB介面來說,目前主要常見的傳輸通道版本有:USB 3.2 Gen 1、USB 3.2 Gen 2與USB 3.2 Gen2x2,理論最大速率約是500 MB/s~2400 MB/s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USB在規格命名上曾進行過調整,造成目前市場上在產品規格描述上變得非常混亂,其中過去的USB 3.0、USB 3.1 Gen 1對應的是現在的USB 3.2 Gen 1;而USB 3.1 Gen 2則是現今的USB 3.2 Gen 2。 雖說Android手機和部分型號的iPad可以支援外接儲存的讀取功能,但不是所有的SSD行動固態硬碟在設計上都能支援行動設備,市場上有一部分的產品是無法對應行動裝置的,所以如果玩家希望能夠用在手機備份上的話,在購買時還需要多加留意產品的規格介紹。 整體而言,SSD行動固態硬碟具有高速、便攜和可對應行動裝置的特性,因此相當適合用在備份行動裝置的照片、影片等多媒體檔和日常尚未完成的工作內容。 然而因為裝置具有讀寫的壽命上線,且單位成本較高,所以較不建議用在大型檔案的反覆備份行為,例如應用程式、系統、結案工作備份等,同時也要避免直接對硬碟中的檔案進行編輯,以防耗損和不慎覆蓋到原始檔案的窘境發生。 HDD行動硬碟在許多特性方面與SSD行動固態硬碟是截然相反,由於內部使用的是2.5吋或3.5吋的傳統HDD硬碟,因此在體積和速度方面自然是無法和SSD行動固態硬碟相比。 但是HDD行動硬碟並沒有因此從市場消失,反而在備份領域中受到相當高的青睞,因為HDD最大的優勢就是它「便宜大碗」!4TB容量HDD行動硬碟只需要約3,000元就能入手,如果遇上特價甚至還能更低,與之對比,SSD行動固態硬碟光2TB就8,000起跳,這價格的差距實在非常巨大;而若和Google雲端硬碟2TB一年3,000元費用相比,HDD行動硬碟在容量上和價格上的存在優勢就相當明顯。 便宜大容量的優勢就是檔案在備份上有相當高的自由度與彈性,加上HDD不像SSD有磁區寫入的壽命上限,所以不論是要照片、影片,還是要周期性備份大型應用程式乃至於是整個電腦系統也都完全不是問題,缺點就是因為讀寫速率上的限制,大型檔案會花上一段時間就是了。 HDD行動硬碟在市面上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產品,所以在穩定度、耐用度等各方面的品質其實都是有相當保證,因此在選購上只要不是貪小便宜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基本上是不用太擔心踩雷,此外如果搭配一些使用上的小細節,還能更進一步提高產品的使用壽命。 HDD的讀寫方式是透過讀寫頭掃描快速轉動的磁片來完成,同時為了避免在高速旋轉下讀寫頭把磁片刮壞,兩者之間只會靠得非常緊密,但不會直接接觸。所以如果在硬碟運作的過程中有外力晃動、衝擊的話,就很可能讓讀寫頭與磁片「接吻」,造成磁片受損。 雖然說現今的產品都已加入讀寫頭收合技術在未通電的時候收起讀寫頭,並加入防震技術抵抗輕微的震動,但裝置在使用中的狀態下還是應盡可能把硬碟放在穩定的平面上,以防各種突發狀況對內部硬碟造成損壞。 儘管HDD行動硬碟不像SSD產品有寫入壽命上的限制,可是HDD當中的驅動馬達卻因為是機械零件緣故,會隨著使用而老化,加上HDD硬碟只要在通電後,馬達就會不斷驅動磁片,因此HDD只要與電腦連接,其實就是不斷的在消耗產品壽命。 不過消耗本身倒是其次,HDD發展至今其實已經有著相當高的耐久度上,不少廠商也都會給予3年甚至更高的保固服務,所以不建議一直保持通電的最主要因素還是為了避免突如其來的晃動造成硬碟損毀,畢竟行動硬碟是外接式的產品,防護能力自然是不能和有厚重機殼保護的主機相比,不使用時讓產品斷電有助於防止意外造成的損壞。 HDD行動硬碟雖然存取速度較慢,但有著容量大、耐讀寫的特性,所以很適合大量檔案或是週期性更新的資料備份,例如創作者結案後的多媒體素材、應用程式或是主機的完整系統備份,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在與電腦連接之後就應避免移動、晃動行動硬碟,以防儲存資料的磁片受損。 以實體備份裝置來說,隨身碟和記憶卡有著最小的體積和最低的價格,以隨身碟來說,如果不特別介意傳輸速度稍慢一點,一只USB 2.0的32GB隨身碟在網路賣場的價格不到200元,偶爾路過電子3C賣場,甚至還能找到百元有找的產品呢!至於體積方面則更不用說了,像是Micro SD卡的尺寸大約也就是小拇指的指甲的大小,收納方面可幾乎是毫無負擔。 也因為便宜、體積小的特性,即使一口氣買上好幾個也不會覺得心疼或占空間,所以一些媒體工作室、收藏家和玩家會利用隨身碟或記憶卡進行週期歸檔備份,將不同時間點的資料分開儲存在獨立的裝置中進行備份管理,相比一次使用一顆大硬碟儲存所有資料,使用多個記憶卡或隨身碟來備份的方式有助於分散風險,減少資料一次性全數遺失的可能。 然而便宜、小體積也同樣是此類產品的缺點,由於有限的體積限制住了散熱和儲存晶片的堆疊空間,使其不得不在傳輸速率與容量上做出妥協。在傳輸速率上,目前主流的隨身碟最高速率約在400 MB/s左右,容量方面雖然隨身碟/記憶卡已經TB級的產品問世,但價格高昂且選擇種類也相當稀少,整體來說256GB、512GB算是目前在價格與容量上比較平衡的選擇。 此外,記憶卡和隨身碟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市場的產品品質嚴重的良莠不齊,使得市面上充斥著大量來路不明、無法提供保固服務黑心產品外,更有的詐騙網帳時常以「黑科技」、「大容量超低價」等標題來詐騙消費者,因此為了確保備份資料的安全性,玩家在購買時千萬勿貪小便宜,選擇購買知名大廠推出的產品才能獲得穩定的品質和售後服務。 在購買隨身碟/記憶卡的時候,除了前面提到要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外,部分產品可能因為不是採用具備USB Type C介面、手機不支援支接安裝Micro SD等,會需要透過轉接線、讀卡機還輔助連接,故備份的速率和穩定性上也會受到轉接設備的影響,需要多加留意。 隨身碟/記憶卡體積小巧、價格便宜,適合用來進行週期性的資料歸檔整理外,像是手機、平板這種淘汰速率很快的產品,也能用隨身碟/記憶卡將每一台裝置的資料分開存放,減低每次換手機都需要轉移大量資料占用寶貴空間負擔。 不過因為隨身碟/記憶卡在容量和讀寫速率上的限制較多,因此用來備份一般文件、照片、影片等內容會是比較適合的選擇,同時因為裝置體積很小的關係,收納時也建議放在固定的位置並最好標示,以免「物理」上的將資料弄丟(笑)。 NAS網路硬碟在使用體驗上是最為接近各家雲端硬碟服務的(如Google Drive、One Drive、Drop Box等),它的概念是透過專屬機器讓安裝在內部的硬碟可以直接透過網路進行存取,因此與其他設備的互動上可以擺脫實體傳輸線的束縛,基本上只要裝置能夠連上網路,且至少能打開網頁瀏覽器,就能夠操作NAS。 由於NAS是專屬於玩家自己的備份設備,所以在使用的自由度也會比各廠的雲端服務來得更高,玩家可以自行依照需求擴充與更換備份硬碟的容量而不是特定的幾種容量選擇。同時能夠儲存的檔案大小與種類也比較沒有限制,所以不光一般照片、影片,只要容量空間足夠,要完整儲存電腦主機系統全部資料也是可行的。 更重要的,NAS在建置完成之後,是不需要額外收取月費的,所以不會發生沒繳費被禁止存取的問題,更能是需求對容量空間進行分隔規劃,讓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能在NAS中擁有自己備份空間。 乍看之下,NAS在某些層面上其實就是在家建立一個自己專屬的雲端硬碟機房,因此相對的,想要建置一台NAS所要付出的成本代價也是本次介紹的所有備份方案中最高的。 首先在價格上,一台基本可裝入2顆HDD硬碟的NAS設備就要價5,000~8,000,而這還只是儀器本身的價格,若再加上硬碟的費用,打造一台NAS的成本至少要一萬元以上,一時之間要掏出這麼多錢,是許多玩家被勸退的一大主因。 NAS另外一大讓人困擾問題則是它的體積,為了要能夠裝入並管理少則2顆,多則8顆3.5吋硬碟,使得NAS在外型上有著一定的份量,且為了確保資料接收與發送上能夠穩定,多數NAS是不具備Wi-Fi網路連線功能的,安裝時必須透過網路線與家中的數據機或路由器相連,使其對於家中的空間規劃有著一定的要求。 購買NAS的時候,NAS能夠安裝硬碟數量自然是最重要的考量,畢竟這直接關乎到了能夠使用的儲存容量與其後續的規劃方式,後雖然現在不少NAS都有提供模組化擴充功能,但這所謂「模組化」指得是允許多台機器進行串接,這對於一般玩家來說,空間以及金錢都會是很大的負擔,因此購買的時候,還需,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從長計議。 而安裝在NAS中的硬碟選擇上,考量到NAS會讓硬碟24小時都保持運作,耐用性也就成了其最重要的考量,建議在硬碟的種類上,可以選擇專門的NAS碟如WD紅標、Seagate Iron Wolf等,或是企業級硬碟如WD金標、Seagate EXOS等。 至於應該選HDD還是SSD則可以視自身的使用習慣而定,如果備份的幾乎只是單純用來存放,事後幾乎不會再額外修改或覆寫,SSD就會是不錯的選擇,反之使用HDD就會更為合適,但不論玩家選擇使用哪種硬碟,都應盡可能避免直接編輯NAS裡資料,以減少檔案覆蓋、資料錯誤或損壞的發生。 最後與一般儲存設備不同的地方,透過NAS可以安裝多顆硬碟的特性,玩家可依照需求建構「磁碟陣列(RAID)」,不少產品會在首次使用的時候便要求設定,其中又以RAID 0和RAID 1最為常見,兩者的差別如下: RAID 0:將所有硬碟合併成一顆,可使用的容量是所有硬碟的加總,同時資料的傳輸速度也會接近全部硬碟讀寫速率的總和,但是其中一顆硬碟如果損壞,所有硬碟與資料都會跟著報銷。 RAID 1:每顆硬碟都當作獨立的個體,且所有硬碟都會同步保存完全一樣的資料,因此即使其中一顆損壞,資料的完整性也不受影像,但是整體可使用的空間只會以單顆容量最小顆硬碟為基準,例如裝入了一顆8TB和4TB的硬碟,RAID 1模式下可使用的容量將為4TB。 NAS基本上可以視為自己專屬的雲端硬碟,因此只要設備可以連接網路,不論是要備份手機、平板還是電腦主機都很合適,只是高昂的建設費用和相對巨大的體積可能會是需要克服的最大難題。 附帶一提,近期一款名為「奇亞幣(Chia)」的加密貨幣因為是使用硬碟來進行挖礦,使得硬碟遭遇到掃貨潮,8TB以上的HDD會出現供貨吃緊或斷貨的情況,玩家如果需要購買超大容量硬碟的話,還需多加留意。 覺得硬碟、隨身碟、記憶卡要手動操作太麻煩,搭建NAS又實在太貴消費不起嗎?那麼不妨來顆備份充電頭吧!透過備份充電頭,玩家只要在替手機、平板等裝置充電的時候,就能同步的進行備份資料,讓資料備份成為日常生活習慣的一部份。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類產品本身是為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所設計,因此電腦上的資料是無法透過豆腐頭來進行備份的。此外備份豆頭需要連接充電器、Micro SD卡和傳輸線,若再加上手機系統與同步App,可能對資料備份造成影像的因素是相對較多一些,所以建議玩家在配合備份的周邊上,盡可能挑選品質較好的產品。 最後,備份頭本身是會對於「充電」這件事情造成干擾的,特別是在充電功率可以動輒25W、60W甚至100W的Android陣營上,很多同類型產品會因為沒有辦法支援那麼高的輸出功率,使手機的充電速度遭到限制,劣質一點的產品甚至只能維持手機的電力不要減少而無法替產品充電。 因為多數產品頭需要搭配充電器使用,使得充電器所能輸出的最大功率會受到豆腐頭的影響,因此挑選時記得要確認豆腐頭所能支援的充電功率和快充版本,才不會發生手機充了大半天卻充不滿的情況。 此外記憶卡、傳輸線這兩項設備的好壞對於備份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其中又以傳輸線在市場的品質最為混亂,以USB Type C的傳輸線來說,光是在傳輸介面的設計上,就可以分為USB 2.0、USB 3.2 Gen 1、USB 3.2 Gen2等好幾種版本,甚至有一部分的傳輸線可能僅具備通電功能,是無法進行資料傳輸的! 因此在線材的選購上,玩家務必要睜大眼睛,確認產品是否有通過各項安全檢驗,並確認其傳輸的介面版本,而iOS的玩家如果要選擇副廠的產品,也要確定產品是否有取得Apple MFi認證,才可保證產品能真的用在Apple的裝置上。 備份充電頭能夠在充電時候替手機、平板進行備份,讓麻煩的操作自動化、簡單化,相當適合幾乎凡事都能靠手機解決的現代人,不過由於只能備份行動裝置資料,有使用電腦辦公的玩家還是會需要準備其他備份方案的。 同時也建議玩家不要將所有資料都只備份在同一張記憶卡,定時更換一張備份用的記憶卡,預防記憶卡意外損毀造成所以資料全部遺失。 Windows更新出包、電腦中了勒索病毒,讓電腦必須捨棄一切資料重頭來過的案例在這數年可說是層出不窮,而這也凸顯了光靠雲端備份照片、影片還遠遠不夠,定期建立完整的系統備份才能預防資料在一夕之間灰飛煙滅,而小編接下來也會利用Western Digital推出的My Passport Ultra HDD行動硬碟來教大家如何進行完整的系統備份。 (1) 連接硬碟之後,開啟Windows「設定」 (2) 選擇「更新與安全性」中的「備份」分頁,並點選「更多選項」 (3) 點選「進階設定」之後,系統會彈出「檔案歷程記錄」的畫面 (4) 將檔案歷程記錄的功能開啟之後,系統就會自動進行檔案備份,且未來玩家還能在Windows設定中的「備份」分頁選擇要備份的資料夾與進行資料備份的頻率。 (1) 若要進行完整系統備份,玩家同樣先依照前面的步驟開啟「檔案歷程紀錄」,這次點選左下角的「系統映像備份」。 (2) 選擇畫面左方的「建立系統映像」 (3) 系統會自動偵測可以使用的儲存裝置,找到相符的裝置名稱後即可下一步。 (4) 系統會估算所需的儲存空間容量,確認後按下「開始備份」,系統就會即刻執行備份工作。(所需時間會因資料檔案大小和儲存設備的讀寫速率而異) 覺得Windows系統內建的備份軟體步驟太多,操作起來太複雜嗎?那不妨嘗試專門的備份軟體來進行操作來簡化麻煩吧!以本次示範的WD My Passport Ultra為例,Western Digital就有準備WD Backup備份軟體供玩家使用,而不少儲存設備大廠也都有推出類似軟體,雖然軟體的介面可能都有所不同,但整體操作算是大同小異。 一般來說,各廠都會預先在產品中提供備份程式安裝檔,玩家只要接上電腦後就能直接安裝,倘若硬碟已被格式化,也能至產品官網進行下載。 (1)連接儲存裝置後,安裝並開啟備份軟體 (2)點擊「添加備份計劃」後,程式會偵測可以用來進行備份的裝置,玩家選擇對應的裝置後便會進入下一步。 (3)玩家設定想要備份的資料夾和備份週期,確定後程式就會開始進行備份。 (4)程式計算檔案的大小並預計所需花費的時間,玩家只需放著等待完成即可。 現今生活萬物不離手機,不論是工作還是日常生活,幾乎凡事都可能會需要來張照片或影片進行紀錄,在Google相簿停止免費備份後,如果不想上繳「租金」,手機內滿滿的照片、影片備份可就得另尋出路了。 其中Android手機/平板能夠搭配支援的外接儲存設備和App來實現這方面的需求,不過考量到有不少玩家可能是「被迫」改變備份方式,對於使用實體裝置備份手機資料的操作並不熟悉,所以小編在這邊示範如何使用外接式裝置備份手機的資料。 如果只求備份手機中的照片、影片,玩家基本上是不需要額外下載App的,在將儲存裝置與手機連接後,透過每支手機提供的的檔案管理App(名稱因手機品牌而異)即可完成,詳細步驟如下: (1) 連接儲存裝置後,開啟檔案管理App。 (2) 選擇想要備份的類別。 (3) 長壓選取想備份的檔案或資料夾。 (4) 點選「複製」(若想騰出手機空間則選擇「移動」)。 (5) 回到App的畫面首頁。 (6) 選擇外接的儲存裝置。 (8) 待備份完成後,退出應用程式,接著下滑通知列,卸除外接儲存裝置。 (9) 完成。 如果覺得上面的步驟要一個一個搬移實在太麻煩,使用專門的App能夠簡化步驟,同時在能備份的資料種類上也能有更多元的選擇,而在小編測試過多款備份App之後,個人覺得三星推出的Smart Switch有著比較高的易用性和完整性上,故以此App作為示範。 另外考量到這是三星推出的App,可能會有對其它品牌手機出現不相容的情況,所以小編也特別測試了「非三星品牌的手機」並確認能夠正常進行備份的,不過因為Android手機的品牌數量眾多,難以囊括全部的款式,若真有不相容的情況還請大家見諒。 (1) 連接外接儲存裝置後,開啟Smart Switch,允許應用程式的權限要求。 (2) 點選右上方的「SD卡」圖示 (3) App會自動列出可以進行備份的資料類別 (4) 選擇完成後,點選確定,App就會自動進行備份 (5) 完成後退出應用程式,並從通知列卸除儲存裝置。完成。 近年各大廠的NAS產品也操作設定做出了相當大的改進,讓產品更能夠適應現今智慧型手機當道的環境,小編在這邊也以Synology推出的D720+ NAS設備示範如何「透過手機」在家中建構自己的專屬備份系統。 在設定NAS之前自然要先裝入硬碟才有辦法儲存資料囉!一般來說,多數NAS都能相容3.5吋與2.5吋的硬碟,並且兩種尺寸的硬碟是採共用硬碟架的設計,玩家只要對齊孔位,用螺絲將硬碟固定後就能完成安裝。 需要注意,為了避免硬碟在使用期間意外滑出,記得要將硬碟架的防滑扣具鎖上。 將NAS接上電源後,用網路線與路由器/數據機連接,此時機器的電源指示燈會亮起,並自動開始進行預備動作,在聽到NAS發出「嗶」聲後,就能進入首次設定環節。 拿出手機下載並開啟對應的App,多數廠商的App在首次使用的時候會要求取得手機權限和申請一組帳戶,完成後點擊「設定全新NAS」的選項。 只要玩家的手機和NAS處在由相同路由器供應的網路環境,App就會自動找出可用的設備並完成配對。 接著依照機型的不同選擇RAID磁碟陣列方式(D720+使用的是自家技術的陣列技術,不提供手動選擇)、更新系統版本、建立NAS本身的管理帳號密碼,NAS的首次設定就算完成。 在預設上,裝置和NAS「必須」處在同個網路下才能調用資料,想要打破這樣的限制,就必須在App中開啟外網的取用功能,這部分每間廠商的操作方式都不太一樣,像是在Synology的設備上只要開啟「QuickConnect」功能,並為其取個名字,之後只要在專屬App輸入該名稱與NAS的帳號密碼,不論在哪就都能暢行無阻了。 設定完了外網取用功能後,我們就可以透過NAS提供的備份工具來實現像Google相簿那樣自動備份照片、影片的功能了。 以Synology的D720+來說,玩家需要在NAS和手機上安裝「Moments」這個App,並輸入在QuickConnect中設定的名稱、NAS的管理帳號密碼,程式就能為玩家自動備份照片和影片了。 不過手機再方便,有時還是會有需要用到的電腦的時候,此時如果需要取用NAS資料那該怎麼辦呢? 不用擔心,玩家只要打開網頁瀏覽器,並在網址輸入:「http://QuickConnect.to/(QuickConnect中設定的名稱)」,或是直接在從Synology官網的進入,就能讓電腦連接到自己的NAS上,接著一樣輸入帳號、密碼就能夠的存取資料囉!嫌麻煩的話,也可直接將NAS的網址加到瀏覽器書籤中,讓操作更為便捷。 看完了上述的主要的實體備份方案,不曉得各位玩家覺得哪一種最適合自己呢?正所謂狡兔有三窟,要防止資料因意外而遺失,除了要養成的備份的習慣外,小編也建議搭配多種方案或設備交互使用,如此即使當其中一個備份失靈時,也能有備用的設備能夠頂替,達到真正的防患未然、減少的損失的效果。 萬事俱備,就差入手對應設備,但看著玲朗滿目的商品卻無從下手嗎?不用擔心,小編特地為大家蒐羅了各家大廠的主打商品,要在下一篇為大家一一介紹,讓大家買到優質有保障產品,不怕踩雷。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企業級路由器/無線路由器/商用AP/交換器/IIoT/防火牆】: →更多的【PCDIY! 路由器/無線路由器/交換器/網路卡/網路攝影機】: →更多的【PCDIY! IT資訊新聞】: →更多的【PCDIY! 八卦】: #連結=(10) 「一台泯恩仇」、家中搶頻寬大戰的和事佬,ASUS RT-AX68U雙頻AX2700、Wi-Fi 6路由器開箱體驗http://www.pcdiy.com.tw/detail/18818]
-
Razer Orochi V2無線電競滑鼠實測開箱,攪亂出雲國的遠古之力,八岐大蛇再臨電競戰場!
眾所周知,Razer的電競滑鼠總是以蛇類來命名,有山蝰Viper、樹蝰Atheris,也有神話中的蛇,希臘傳說中的蛇王Basilisk、印度蛇神NAGA,而我們亞洲人最熟悉的那條蛇,也就是八岐大蛇Orochi,當然也是電競蛇王Razer的座下悍將。 如今八岐大蛇再次蛻皮進化,堂堂推出了第2代—Razer Orochi V2無線電競滑鼠,將以不到60公克的超輕量級設計,讓玩家們能以迅雷之式突襲整個電競戰場,就像當時在出雲國肆虐的八岐大蛇一樣。 與傳說中的八岐大蛇有點不太一樣,Orochi V2並不是一個龐然大物,僅僅只有10.8cm x 6cm x 3.8cm的體積,相當小巧玲瓏,重量也不到60公克,可以說Razer將Orochi V2敏捷點滿啊,鼠腳方面也以100%PTFE鐵氟龍材質所製,在任何表面上都能順暢移動。 但不必擔心,雖說Orochi V2的機身材質為了極致輕量化,而以塑膠製成,但表面卻做了磨砂處理,並且Razer調降了Orochi V2左右2鍵的按鍵高度,更能提高食指與中指的抓握能力,掌握區也增加了弧形邊緣角度,更加貼合手掌,而拇指所在的左側區塊,也加深了溝槽曲線,提供更加強大的拇指抓握能力,讓無論是習慣掌握法還是習慣指握法的玩家,都能擁有絕佳體驗的抓握感。 Orochi V2擁有典型的6顆可編程按鍵,左、右鍵、中鍵滾輪、左側前後鍵與滾輪後方的DPI鍵,而玩家們都能透過Razer Synapse 3,來自定義這些按鍵的功能,且內建記憶體設定檔,方便玩家在各類型的電競遊戲中切換功能,不過,在傳說中,八岐大蛇是隻有著八顆頭的巨蛇,如果Orochi V2有8顆可編程按鍵的話,相信代入感會更深(笑)。 在滑鼠點擊方面,Orchi V2搭載第2代Razer獨家的機械式滑鼠按鍵軸,可承受6,000萬次點擊,擁有蛻皮後更加強力的耐用度,與更一致性的點擊訊號。 而在傳輸訊號上,Orochi V2內建18,000 DPI 5G光學感測器,解析精準度高達99.4%,還透過DPI鍵即時調整靈敏度,預設400/800/1600/3200/6400,利用Razer Synapse 3的話,便能在最高上限18,000 DPI內作分段設置,輪詢率也為主流的1,000 Hz,但一樣透過Razer Synapse 3的話,能夠在125 Hz、500 Hz、1,000 Hz 3個頻段作調整,讓玩家們能夠以最合宜的操控手感,適應各式各樣的電競虛擬戰場。 而在無線電競滑鼠中,由於依賴2.4 GHz與藍牙的連線模式,因此滑鼠瞬間啟動的靈敏度就變得相當重要,而Orochi V2具有每秒最多450 IPS與40G的加速度,響應速度相當有水準,加上1毫秒的反應時間,掉幀這種情況勢必不會出現在Orochi V2上,但這也與玩家們的螢幕更新率有關,假設更新率太低的話,掉幀還是有可能會發生的。 身為無線電競滑鼠的Orochi V2,具備了2.4GHz與藍牙2種連線模式,但電力運作卻是吃電池的,像八岐大蛇的尾巴藏了天叢雲劍一樣,從掌貼處掀開Orochi V2,便能發現3號與4號的電池槽,USB接收器也藏身於此,值得注意的是,3號電池與4號電池雖然可以一起裝置,但Orochi V2在同一時間內只會輸出其中一個電池,也就是說,一次僅能使用1顆電池。 續航力部分,Orochi V2隨附了一顆3號鋰電池,以藍牙模式進行連線的話,可以擁有最多950小時的使用時間,而以2.4GHz紅外線模式的話,便有最高425小時的使用時間,當然,根據玩家們所給予的電池類型不同,3號或4號、鋰電池或鹼性電池,都會獲得不同程度的續航力。 值得一提的是,Orochi V2的2.4GHz紅外線連線模式,可是使用了Razer的獨門技術:Razer HyperSpeed Wireless,連線速度相比其他2.4GHZ連線模式還要快上25%。 在滑鼠滑動軌跡的順暢度上,除了考慮硬體規格的差異外,還得顧慮好夥伴—滑鼠墊的條件。幾乎是一條龍服務,Razer推出最新一代的Razer Sphex V3,厚度僅僅只有0.4mm,對比舊款Sphex滑鼠墊,薄度更薄20%。 並使用堅固的聚碳酸酯(PC)所製,經過Razer自家的測試,能夠應付人體力量的衝擊與撕裂力道,堪稱Razer旗下最硬、也最硬派的滑鼠墊,除此之外,Razer針對Sphex V3的聚碳酸酯表面對光學感測器進行了最佳化,等同為Razer的獨門光學感測器再加上一層Buff,讓順暢度更上一層樓:自黏底座的設計也相當有意思,當我們隨心所欲地在滑鼠墊享受Orochi V2帶來的順暢感時,Sphex V3卻緊緊抓著你的桌面不放,再怎麼激動都一樣,但當玩家們想要更換Sphex V3的位置時,卻又能輕鬆移動,不會留下任何殘膠。 小時候,長輩們都會告誡我們,不要錯失良機、有機會就要好好掌握,但人生多舛,總不盡人意,但總不可能連一隻滑鼠都抓不住吧?不過也有可能跟人生一樣,總是會有意外發生,但沒事,咱們電競蛇王Razer也想到了這點,推出了Razer Universal Grip Tape自黏防滑貼片。 這對於有手汗的玩家簡直是一大福音,貼片有4種剪裁設計,貼片表面除了防滑紋理以外,還係以吸汗材質所製,無論你玩得多激動,都能提供沒有極限的操控性,當然,不會流手汗的玩家也可以用啦。 而Universal Grip Tape自黏防滑貼片,可支援的裝置不僅僅只有滑鼠,只要玩家們想得到、用得到,比如掌機、鍵盤、手把等等,幾乎都能夠使用,貼片黏膠用的是3M的技術,輕輕撕開、黏上即可用,舊了想換掉,也是輕輕撕開、再黏上即可用,完全不會損傷我們的電競裝備。 相較Razer其他「蛇類」滑鼠,Orochi V2一支是屬於小而巧的無線電競滑鼠,不足60公克的體重,在操控上或許一開始會不習慣,但加裝電池之後,滑動Orochi V2的感覺就會變得比較穩定、紮實,這可能是Razer當初設計的小心思吧,左側前後雙鍵的位置也恰到好處,不必特地抬起拇指點擊,機體上的磨砂處理也深受小編喜愛,拿捏起來不僅相當舒適,也不會有一般手指接觸塑膠的澀感。 整體來說,Orochi V2使用起來既省力又舒適,如果你是個喜歡小滑鼠的玩家,那麼這款新出爐的Razer Orochi V2就相當適合你了,那麼,你還在等什麼? 廠商名稱:Razer 雷蛇 廠商官網: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SONY SL-M1 1TB實測開箱,點滿防護技能兼具高速效能外接式固態硬碟!
SSD的誕生是儲存硬體設備的一大革新,更加快速、輕巧、穩定、不易損壞等優點集於SSD一身,傳統HDD幾乎無法比擬,尤其對於外接硬碟來說,這樣的優劣差距顯得更加明顯,真要說HDD就只剩容量、價格以及損壞後較容易救援等優勢,但這些優勢也隨著SSD技術逐漸進步與價格陸續下滑而有逐漸被居上的趨勢。 前陣子在尋覓外接硬碟時,恰巧看見了SONY推出了這組SL-M系列外接SSD,其特別的外觀設計、強大的內在效能以及SONY這塊金字招牌,深深吸引了小編的目光,二話不說就決定入手試用,到底這組SL-M系列外接SSD的特別之處在哪呢?就繼續跟著小編看下去吧! 充滿SONY風格的黑底外包裝以及大大黃色「TOUGH」字樣,沒錯,這組SL-M系列承襲了SONY記憶卡上的TOUGH規格,在防護能力上相當強大、完整,而在強韌、堅固的外表下,內在的效能也相當強勁,不僅擁有高達1,000MB/s的讀寫速度,更提供500GB、1TB與高達2TB容量,讓玩家可依照自己的需求來作選擇,小編這次入手的規格是1TB容量,實際型號為SL-M1。 本體部分,SL-M1的銀色鋁合金外殼並非只是單純美觀、好看,除了能增加散熱效率之外,一體成型的無縫製造設計更通過了IP67防水、防塵等級,就連USB Type-C連接埠也無需防護蓋就能有防水效果,全方向抗衝擊結構不僅可承受3公尺高處墜落衝擊,抗壓強度還高達6,000kgf,而抗彎折度也高達2,000kgf,在防護設計上可以說是做好做滿,讓玩家安心將資料備份在內。 而外殼表面上如水波紋般的造型除了可加強整體結構、減少指紋殘留之外,也增加了拿取時手部與外殼之間的摩擦力,可減少滑落情況發生,獨特的觸感即便在包包內尋找時也可輕易辨識出硬碟本體。 如小編上述所說,SL-M1在強大的外殼防護下,內在的性能也沒有因此犧牲,採用了NVMe技術與Type-C USB 3.2 Gen 2連接埠,提供高達1,000MB/s的讀寫速度,不管是要備份影音還是遊戲等大容量檔案,都能大幅降低傳輸時間。 歸功於SSD本身輕便小巧特性,SL-M1實際尺寸大小僅來到寬高深55x13x110mm,搭配130g重量,整體大小、重量配置在拿取上相當輕巧、方便好收納。 看到這邊想必玩家們已經發覺這組SL-M1在外觀上似乎少了些什麼,與外包裝的樣子好像不太一樣,各位不要緊張,小編只是還沒把隨附的兩條黃色橡膠圈給安裝上去,不得不說這兩條橡膠圈的設計相當聰明,不僅能將便條紙張夾在SL-M1上,方便標示、分類來管理硬碟,拿取時更能增加手感、摩擦力,大幅降低滑落風險,若真的不小摔到,橡膠圈本身多少也有緩衝效果,用途相當廣泛。 接著小編也透過CrystalDiskInfo與CrystalDiskMark來驗證SL-M1實際規格與效能,首先在CrystalDiskInfo之中可以確定SL-M1採用UASP(NVM Express)介面並且符合NVM Express 1.3標準。 再來透過CrystalDiskMark得出的讀寫成績為1078.52/1074.15 MB/s,不管是讀取還是寫入都超過官方標示的1,000 MB/S,可見在NVMe與USB Type-C Gen2介面加持下,確實擁有相當優異的讀寫效能,將近是一般SATA介面SSD的2倍之快的讀寫速度,更能有效減少大檔案傳輸時間。 「實用至上」是SONY這組SL-M系列外接SSD帶給小編的創造理念,尤其是將防護技能點滿、既防水、防塵又堅固的外殼,搭配SSD本身也不易受外力影響而損毀的特性,讓玩家們可以非常放心的把資料儲存在內。 銀色水波紋的造型設計不僅是讓視覺別有一番特色,獨特的觸感能更加容易在包包內來辨識,更不用說搭配SSD高速讀寫的性能,降低傳輸時間就相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浪費每分每秒;在找一顆兼顧安全防護以及高速效能的外接硬碟嗎?這組SONY SL-M系列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台灣索尼 SONY Taiwan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軍團」戰力再升級、迎戰2K畫質新世代,Lenovo Legion 5 Pro電競筆電開箱
隨著AMD Ryzen 5000H系列的高效能筆電板處理器與NVIDIA RTX 30系列顯示卡連袂推出,各家廠商的電競筆電也紛紛推出對應的新版本,其中,身為筆電大廠的聯想(Lenovo)自然是不會缺席的,自家全新上市的Legion 5 Pro電競筆電在規格端和設計上都進行了全面性的升級,率先搶攻玩家的目光焦點。 其中的「Legion 5 Pro」這一款,在螢幕上更是一舉用上了16:10的2K解析度螢幕,還具備165Hz的更新率、VESA DisplayHDR 400、G-Sync畫面同步等一系列功能,看到這,是不是已經迫不急待的想要一睹這台筆電的風采了呢?小編就不多廢話,現在就立刻來開箱吧! 在外型設計上Legion 5 Pro延續著聯想一慣的洗鍊沉穩風格,鐵灰色機身上蓋沒有過多花俏裝飾,只有一個刻上一個具有LED背光的「Y」字型的Legion商標,低調的白光雖不張揚,但卻透漏著猶如王者般的氣質。 接著來看看Legion 5 Pro的螢幕,這可是此款筆電最大的升級亮點之一,在視覺上,首先最明顯的地方莫過於它的超窄邊框設計,讓Legion 5 Pro能夠在15吋的機身內塞入一塊16吋16:10的螢幕,比起16:9的螢幕能夠顯示更多空間,使視野更加開闊。 同時這塊螢幕在素質上並沒有因為窄邊框而妥協,它的解析度達到了2560x1600,且有著500 nit的峰值亮度和165Hz的高更新率,並支援NVIDIA G-Sync(獨顯模式)和AMD Freesync(內顯模式)兩大畫面同步功能來提供流暢不撕裂的遊戲體驗。 不光如此,Legion 5 Pro為了提供更出色的視覺體驗,這塊可以涵蓋100% sRGB色彩空間的螢幕通過了VESA DisplayHDR 400的認證,還能相容Dolby Vision HDR影像格式,再配上3D Nahimic Audio環繞音效技術,讓玩家在遊戲、追劇時猶如身(聲)臨其境。 當然一款好的電競筆電,除了要有的好的螢幕,出色的鍵盤手感和良好的散熱設計也是遊戲體驗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在鍵盤方面,聯想向來是不會讓玩家失望的,為了創造更好的敲擊回饋,Legion 5 Pro使用了全新的Legion TrueStrike「軟著陸」開關,能夠在不改變敲擊力道下,提供更深的鍵程,賦予更分明的按壓手感。 另外,在散熱方面則是使用了自家的Coldfront 3.0散熱技術,導入了智慧進氣系統和渦輪雙增壓風扇,透過AI針對每種程式的效能需求做出散熱優化,達到更穩定的散熱效果。 最後在I/O連接方面,筆電配置了4組USB 3.2 Gen 1 Type A、2組USB 3.2 Gen 2 Type C、RJ45網路孔、HDMI 2.1視訊輸出埠和3.5mm音源孔。此外,比較特別的是機身右側還有一個用以控制視訊鏡頭的實體電子快門控制鈕,能夠獨立開關視訊鏡頭的快門,增加對隱私的保護。 Legion 5 Pro在效能規格上使用了AMD的Ryzen 7 5800H,顯示卡則是使用最大時脈可達1560 MHz的RTX 3070獨立顯示卡,搭配16 GB記憶體和1TB M.2 SSD,並且機身還有額外保有一組M.2插槽供玩家未來進行擴充。 在基礎跑分方面,Ryzen 7 5800H在單核和多核的效能都相當強勢,在CPU-Z的跑分效能甚至螢幕桌機版的Intel Core i7-10700!而在圖像效能跑分上,3DMARK針對DX12遊戲內容的Time Spy可以取得1萬分以上的成績,DX11的Fire Strikey則可達到2.4萬分以上,測試光追效能的Port Royal則有6400左右的成績,整體看起來是有能力應付2K解析度的遊戲。 接下來小編以《刺客教條:維京紀元》和《看門狗:自由軍團》這兩款遊戲做為無光追和有光追內容的測試代表,兩款遊戲均將畫質設定設在最高,並關閉垂直同步、解析度縮放、減少延遲等干擾FPS值的選項,其中《看門狗:自由軍團》的光追和DLSS功能選用畫質模式。 綜合來說,這款新登場的Legion 5 Pro的確可以讓玩家體驗到最新規格的效能突出表現,除了作為一般使用毫無問題之外,即便拿來當作遊戲電競機使用也能駕馭自如,尤其配上搭載了一片高達2560x1600解析度的16吋螢幕,以及具備165Hz更新率、HDR顯示、G-Sync同步等現今娛樂不可缺少的各項主流功能,相信絕對會是玩家的使用利器,畢竟搭配AMD最新Ryzen 7 5800H處理器和NVIDIA RTX 3070顯示卡的加持下,能提供不亞於桌機的效能表現,讓玩家能夠輕鬆就體驗下一世代遊戲的細膩畫質,想入手的可以準備銀子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AORUS WaterForce X240、X36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實測開箱,技嘉神鷹加持戰鬥力強大!
現今的一體式水冷產品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台高階電腦的基本配備了,畢竟不管事A家還是I家,高階的CPU在溫度上的表現都是相當可觀的,故在散熱方面的功夫絕對不能馬虎。加上玩家自己都已經砸了大錢,總得想辦法凸顯自家電腦的尊爵不凡,錢當然要花在刀口上,那選擇入手一套霸氣的水冷配上華麗RGB燈效,讓人一眼就感受到重金打造下的威猛氣場當然是個好辦法。 而提到霸氣與華麗,知名電競品牌AORUS在產品設計上可說是這方面的翹楚,像是近期推出的全新WaterForce X一體式水冷系列更是把這項概念展現的淋漓盡致,要為高檔主機的組裝豎立上新標竿。 AORUS推出的WaterForce X一體式水冷系列一共有X240、X280和X360三款,分別對應240mm、280mm、360mm的散熱器,小編本次一口氣入手了當中的X240和X360版本。 二話不說當然就是來先開個箱囉!基本上光是在外包裝就已經呈現霸氣外露的設計感了,更不用說,在取出水冷當下,AORUS的霸氣設計馬上就展露無遺;瞧瞧這巨大的水冷頭,光是高度就有74mm,比多數水冷頭落在50mm左右的高度還要高出一截,同時頂部還鑲上一個能夠330度旋轉的60mm巨型LCD螢幕,玩家除了能夠透過RGB Fusion 2.0同步程式自訂顯示內容外,水冷頭的頂部側邊還「首創」Micro SD卡讀取功能,玩家可以把照片、影片存入記憶卡,讓水冷去展示更為多元的內容。 不過WaterForce X系列把水冷頭做得如此巨大可不是單純為了炫耀喔!更大尺寸水冷頭代表腔室內可以能有能容納更多的水和熱量交換空間,用以達到更好的散熱效果,但相對的,負責驅動水流的馬達在負擔上也會變得更加吃重,為此AORUS將馬達軸心從金屬替換成更耐磨且不會生鏽的陶瓷材質,並宣稱其有著3.7萬小時以上運轉壽命。(折算一下大概保用4年多以上) 然而光只是腔室變大還不夠,如果水流的循環效率跟不上的話,那也只會造成廢熱屯積在水冷頭中,因此WaterForce X系列也同步提升了水管的直徑,從一般的5.1 mm增加到了7.8 mm,讓整體水流量提升37%,從而達到更高的熱量交換效率。 在有了更為強大的水流來帶走熱源的熱量後,還需要水冷排和散熱風扇來替熱水降溫才行,其中風扇在此就扮演著關鍵的角色,WaterForce X240、X360分別隨附了2顆、3顆120mm的ARGB風扇,其扇葉特別取經自家顯卡的風扇設計,特別刻製了導流溝槽,能夠引導氣流更準確的吹入散熱排之中,創造出最高60.07 CFM的風流和3.14 mmH2O的風壓。 另外,為了避免全速運轉時的噪音問題,風扇使用了自家招牌的石磨烯油封軸承,不僅讓噪音被控制在37.6 dBA以下,其耐用度還是一般油封軸承的2.1倍,讓使用壽命能夠上看7.3萬小時,足以與滾珠軸承相媲美。 最後在安裝上,WaterForce X系列特別在水冷排側邊拉出了ARGB和風扇的接頭,並且透過水冷頭的內部線路直接進行管理,讓整組水冷的線材不需要占用任何主機板上的風扇與ARGB插槽,只需將水冷頭接上SATA電源和USB 2.0即可,讓水冷在整線上可以更簡單。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主機板在預設上是強制CPU_FAN插槽必須被使用的,否則將會遇到無法開機的狀況,玩家在安裝時如果發生此情況可能會需要進入BIOS進入修改,或是將其中一枚風扇的接頭插在CPU_FAN的位置上即可解決。 最後,特別要提到的是,WaterForce X已經為預計年底上市的Intel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做好了準備,在安裝工具中提供了對應其LGA 1700腳位的固定螺柱!與現行的LGA115X/1200腳位的螺柱相比,LGA1700在其中一端的高度稍微所減,但是相當的不明顯,因此不排除未來有些設備是有能繼續沿用的,不過AORUS這麼早就把LGA1700腳位的工具端出來,算不算是提早暴雷呢XD 身為AORUS家族的一員,WaterForce X系列上當然是充滿了滿滿的RGB燈效元素,尤其是LCD螢幕上更是提供相當豐富的自訂義功能,玩家能夠在RGB Fusion 2.0同步程式中進行相當多元化的設定,從最基本的顯示信仰LOGO、硬體附載狀態,到上傳照片、影片和GIF動態圖檔都不是問題。 此外,在AORUS顯示卡上出現的「進化吧!小鵰」模式也有移植過來,該功能有一點類似寵物養成的概念,顯示畫面會從一開的「鳥蛋」逐漸孵出「Q版小鵰」,整個過程約需4個小時,因此就某些層面上,玩家如果看到水冷的小鵰出現,就代表玩家電腦用太久囉! 最後我們也來看看水冷在散熱方面的表現,小編這次出動了現今最「炙手可熱」的Intel第11代處理器的Core i9-11900K搭配AIDA 64 EXTREME來進行燒機測試。 這次11代處理器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當處理器進入高負載的情況時,會進入一小段的爆發期,此時處理器會不斷追加功耗和核心頻率,直到過熱或來到設定的頻率上限,之後處理器就會降回認定的安全時脈,因此在燒機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看到溫度發生瞬間衝高,接著溫度會來到一個穩定的狀態直到測試結束。 在X360的表現方面,得利於更大的散熱排,使產品有著更好的核心溫度的壓制能力,在通過爆發的高溫期後,整體的溫度控制控制在60度左右,表現相當傑出。 至於X240在的溫度控制方面,由於前期段瞬間熱量來到得過快過猛,以至於熱量來不及瞬間帶離而偵測到降頻的現象,不過隨後溫度就壓制在80度內,頻率也回到正常。 其實以Core i9-11900K的發熱水準來說,有不少市面上販售的240mm水冷產品即使在熬過高溫期後,也依然會斷斷續續的發生過熱問題,因此X240能夠在多數時間穩定不讓處理器降頻,就整體表現來說已經算是很出色了,如果玩家沒有要挑戰超頻的話,X240的表現是足夠日常生活和各方工作使用的。當然,若是玩家選用的是i9-11900K這個等級的處理器,那相對性建議還是挑3風扇版本會比較妥當。 AORUS推出的WaterForce X系列維持自家一貫的王者設計風格,巨大的水冷頭和LCD螢幕提供豐富的自訂義功能,並且還讓主機不論放在何處都能成為最華麗高調的存在,並且產品還提前支援了Intel下一代處理器的安裝腳位設計,讓往後更換處理器的時候,能夠替玩家省下一筆開銷。 而在散熱方面也沒有讓人失望,面對當今最高階的Core i9-11900K,許多240mm的水冷是完全承受不住的,但是WaterForce X240在散熱方面強大讓它已經足夠滿足絕大多數場合的散熱需求,而有著最大散熱排的的X360更是能夠把核心溫度壓制在60度,為超頻取更多空間,讓全系列產品能夠滿足不同預算和功能取向的玩家需求。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ROG RX青軸終於現身,在TKL與全尺寸間隨心變換,ROG Claymore II無線電競鍵盤開箱
哎,在CES 2021 ROG For Those Who Dare線上發表會作為開路先鋒的ROG Claymore II電競鍵盤,竟然闊別將近4個月才又見面,本以為第一個登場的它,會是在CES 2021落幕後第一個問世的產品,只能說、愛之深責之切,畢竟小編對它印象很深啊。 導因就是來自於這款ROG Claymore II不僅是ROG首款搭載「ROG RX青軸」的光學機械電競鍵盤,還能在100%與TKL 80%鍵盤的形態之間轉換,甚至還多了腕托,這還不夠令人期待嗎?好了好了,小編閒話就少說了,速度來看看這款ROG Claymore II電競鍵盤吧! 撇除前面小編說的,II代的特色上一樣擁有可拆式數字鍵盤,能夠在100%與80%之間變換不說,在外型方面,對比舊款Claymore,ROG Claymore II可說是有相當大的改變,ROG Claymore II多了「瀏海」,且不是無用處,傳輸與連結的燈號、信仰之眼RGB與電量指示燈都設置在這,與前一代凝鍊簡約的風格不同,ROG Claymore II擁有更多、更強烈的穩重感。 更酷的是,ROG Claymore II與可拆式鍵盤的左右兩側,都安裝了封條,要組合時必須拆卸,且依舊是利用磁吸式方式固定,不過卻多了滑軌安裝法,安裝更加穩固,但這個既視感是怎麼回事?這不就像是勇者系列合體機器人的組合方式嗎?(小編的機器人魂、整個滿血復活XDDD) 對比前代,可拆式鍵盤依然有音量滾輪可以操控,但在數字鍵與音量滾輪之間,多了4顆快捷鍵,預設為媒體控制鍵,分別為:前一首音樂、跳過樂曲、播放/暫停、靜音,也能透過Armoury Crate設定成其他可用的快捷鍵,想弄成遊戲專用的巨集指令也沒問題。 磁吸式腕托的搭載,也是老前輩ROG Claymore沒有的,表面為人造皮革材質,內部為柔軟泡棉墊,為長期在電競虛擬戰場中廝殺的各位帶來最舒適的遊戲體驗。 而與老前輩最大的差異就是:前一代ROG Claymore是有線電競鍵盤,而這一代ROG Claymore II卻是「無線」電競鍵盤,但玩家們別擔心連線問題,ROG Claymore II支援的為紅外線2.4 GHz連線模式,比藍牙系統還要穩當。 續航力也別擔心,搭載4000 mAh電池,並具有高效節能設計,每次充飽電,不開RGB的話可連續使用144小時,粗心忘記充電的話也別怕,ROG Claymore II當然也支援Type-C快速充電,利用Fn+F12的按鍵組合還能透過Type-C將ROG Claymore II變身成有線電競鍵盤,完全不必擔心電量的問題。 對於鍵盤自有軸的研發,ROG已經頗具聲名,去年是ROG Strix Scope RX的ROG RX紅軸,今年換成ROG RX青軸登場,並且安裝在ROG Claymore II上,更是作為ROG在CES 2021上的開路先鋒,但喜歡RX紅軸的玩家們也別擔心,除RX青軸外,ROG Claymore II也有紅軸版本,記得別買錯。 ROG RX自創的光學紅軸擁有線性的超魔性手感,那麼ROG RX光學青軸呢?先說說傳統典型青軸,各位玩家都知道,以Cherry MX機械青軸來看,觸發鍵程2.2mm,為各類軸承中最長的,觸發力道為50gf、驅動阻力則為60gf,屬重手軸、段落感超級強烈,喜歡的人覺得敲擊聲很清脆、討厭的人覺得敲起來超級吵,說起來算是個相當「調皮」的鍵盤軸承。 至於ROG RX光學青軸就相當有意思了,與ROG RX光學紅軸一樣,擁有相同的構造與運作原理,但差別在於,ROG RX光學青軸的觸發鍵程、觸發力、驅動阻力,但相當有意思的是,RX光學青軸與RX光學紅軸的觸發鍵程是一樣的。 ROG RX光學青軸具有1.5mm的觸發鍵程、60gf觸發力道、65gf驅動阻力。 而這意味著什麼,1.5mm的觸發鍵程能夠帶來類似鍵擊紅軸的高速反應,並擁有ROG RX光學軸的1ms瞬時反饋,不過別擔心,ROG Claymore II具有100%防鬼鍵,就算擁有高速反應、甚至玩家們能夠1秒鐘按30顆鍵,也不用擔心指令相衝,而65gf的驅動阻力更加強了典型青軸的俐落度,綜合以上條件,如果說RX光學紅軸是蜻蜓點水,那麼RX光學青軸就猶如連擊的雷鳴閃電。 ROG對RGB燈效也算是玩得出神入化了,透過Armoury Crate與Aura Sync,就能打造出獨一無二的ROG Claymore II RGB光譜表現,瀏海左側的燈效區也能調整,看玩家是要顯示電池剩餘電量呢?還是讓燈效與鍵盤同步,都行! 不僅如此,也能利用Armoury Crate改造ROG Claymore II上的所有按鍵,包含可拆式鍵盤上的4顆可編程按鍵,當然啦,前文提過的100%防鬼鍵支援,即便設定巨集啦或把按鍵亂設一通(誤)也不會因為指令衝突而出包。 首款使用ROG RX光學青軸的ROG Claymore II,其實相當有趣,即使觸發力道與驅動阻力大於典型青軸,打字段落感也不輸,甚至隱隱有超越的跡象,但鍵擊噪音卻沒有傳統Cherry等他牌青軸那樣吵雜。 大家都說青軸拿來用作文書處理最好,打電動的話可能還有待商榷,不過ROG RX光學青軸具備1.5mm鍵程,如此迅捷的鍵擊速度,拿ROG Claymore II來打電競也會相當有意思,都說RX光學紅軸的手感相當魔性,但小編覺得,RX光學青軸或許還更魔一點(笑)。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